数日后,侍中王粲起草的讨逆檄文颁行天下,文辞犀利,气势磅礴,历数袁术僭逆、张鲁割据之罪,昭告四海,朝廷将兴天兵讨伐不臣!
檄文所至,天下震动,各方势力皆屏息以待,看长安朝廷如何动作。
未央宫再次举行朝会,商议具体出兵方略。
讨伐僭逆的袁术,自有前将军刘备总督其事,众人并无异议。然西征汉中张鲁,统帅人选却成了难题。
丞相杨彪出列奏道:“陛下,汉中地险,张鲁凭此经营多年,五斗米道蛊惑人心,恐非易与之辈。且需分兵数路,协调并进,非威望素着、能服众之宿将不能统之。“
“然如今前将军远征在外,虎贲中郎将等将皆在河东、汝南前线,朝中能当此任者,一时难寻。或可诏令段煨将军……”
尚书令钟繇则道:“或可等刘前将军克定寿春后,移师西向?”
太尉士孙瑞亦沉吟道:“是否可遣使先招抚张鲁?若其肯纳土归降,亦可免动刀兵。”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御座之上,刘协静听群臣议论,神色平静,心中却早已洞若观火。
他深知,汉中之地关乎未来经略巴蜀、乃至整个西南的战略全局,此战必须速胜、必胜!
而朝中诸将,或资历不足,或远在他方,或非绝对心腹,实难委以如此重任,更难以完美协调即将展开的多路并进之复杂战局。
待群臣稍静,刘协缓缓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坚定,掷地有声:
“诸卿所议,皆有道理。然,汉中之事,关乎社稷根本,不容有失!数路大军并进,地跨雍凉,牵连甚广,非朕亲统,不足以震慑诸军,协调各方,临机决断!”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陛下不可!”
“陛下三思!”
丞相杨彪第一个出列反对,神色焦急万分:
“陛下万金之躯,乃社稷根本!汉中虽重,然山高路险,瘴疠横行,岂可轻涉险地?若有万一,臣等万死莫赎!统兵之事,可另选大将,陛下坐镇长安,运筹帷幄即可!”
其余重臣也纷纷附和,恳请刘协收回成命。
刘协抬手止住众人劝谏,语气不容置疑:“朕意已决!丞相不必再劝!朕非不知兵事,昔年关中板荡,朕亦曾亲历战阵!如今非是少年天子,乃欲效光武故事,亲定乾坤!汉中虽险,岂能阻朕王师?此战,朕御驾亲征!”
他心道,这些老家伙却不知他当年做了多久的汉中王,汉中草木山川他都熟知,岂是他们所知晓的?
更何况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如今不过反走一遭罢了,有何难处。
他目光锐利,看向杨彪、钟繇、士孙瑞等重臣,开始下达一连串清晰而具体的命令:
“朕离京之后,丞相杨彪总领朝政,监国事!”
“尚书令钟繇,兼任京兆尹,总揽大军后勤转运,保障粮道畅通,不得有误!”
“太尉士孙瑞,负责调集关中、凉州粮草军械,源源不断输往前线!”
“加执金吾马超为骁骑将军,汇合护羌中郎将马腾所部万余凉州精骑,自陈仓道而出,攻略武都,威慑阴平!一应粮草后勤,由凉州护羌校尉部统筹供给!”
“加右将军杨奉为前部先锋,率本部精锐一万,并朕之御营中军,主力出褒斜道,直逼汉中腹地!武关守将杨定,率部移驻宛城,为东路前站,保障侧翼并沟通荆州!”
“征北将军段煨,率所部兵马,出傥骆道,以为奇兵,牵制张鲁兵力!此二路大军粮草,由关中全力保障!”
他一口气将进军路线、将领任命、后勤分工安排得明明白白,显然早已深思熟虑。最后,他看向侍中荀攸:“公达!”
“臣在!”
“卿随朕军中,参赞军机,运筹帷幄!”
“臣遵旨!”荀攸躬身领命,神色平静,仿佛早已料到。
刘协环视群臣,语气斩钉截铁:“即日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