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唱给你听。”她说,嗓音沙哑如枯叶摩擦,“这是我最后一次唱全本。”
歌声响起,古老而悠远,讲述盘王率族人迁徙、开荒、与自然抗争的故事。歌词用古瑶语吟诵,每一句都押着大地的节拍。陈遥不懂词义,却被旋律中的悲壮与坚韧击中胸口。她悄悄启动录音设备,同时让AI同步进行语音识别与翻译建模。
一曲终了,全场寂静。?梅喘息良久,才低声说:“从前每年祭祖都要唱三天三夜,现在……只剩我能唱完第一章。”她看向身旁的年轻人,“他们学不会,也不想学。说是‘老掉牙的东西’,不如刷短视频赚钱。”
陈遥蹲下身,握住她的手:“您愿意教吗?我们可以录下来,做成教材,放进学校。”
老人怔了一下,眼中忽然闪过泪光:“教?当然想教!可谁来听呢?”
“我们在听。”陈遥说,“而且,会让更多人听。”
接下来三天,团队昼夜不停地采集录音。除了《盘王大歌》,还有婚嫁调、丧葬谣、山猎咒语、织锦口诀……每一段都被编号归档,附上讲解文本与背景注释。一位年轻姑娘主动找到陈遥,说自己从小听着奶奶唱歌长大,如今在外打工十年,几乎忘了母语。“昨晚我听了recordings,突然哭了。原来我一直丢的,不只是家乡话,是我的根。”
她请求加入录制小组,自愿担任翻译志愿者。陈遥欣然答应,并当场为她建立个人档案编号“Y-001”。
第四天清晨,仪式性地举行了一场“传歌礼”。?梅将一支雕花芦笙交给村中最聪慧的少年,郑重地说:“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声音,不能断。”少年跪地接下,全场族人齐声高唱一段短调,声浪冲破山谷,在群峰间回荡。
陈遥站在人群之外,默默按下录音键。这一刻她意识到,他们做的不仅是保存历史,更是在点燃火种。只要有人愿意承接,光就不会熄灭。
离开瑶寨那天,天空飘着细雨。村民们一路送到山口,?梅执意塞给她一个布包,里面是一套手工刺绣的瑶族衣裳,针脚密实,图案是盘王骑鹿穿越云海。“穿上它,你就成了我们的人。”老人说。
回到南宁休整一晚,第二天清晨,陈遥收到一条紧急消息:甘肃合作市一位百岁藏医去世,其家族希望捐赠全部行医笔记与药方手稿,条件是必须由“那个做口述档案的女孩”亲自接收。
她当即决定改道北上。
途中,她在高铁上翻阅此前整理的资料,意外发现一段未曾注意的记录??来自云南康复村那位教师岩坎的女儿。原来平台上线后,有位昆明女子看到父亲的名字出现在纪录片旁白中,震惊之余确认自己正是他失散多年的女儿。她提交了一段录音:
>“爸爸,我是兰英。你写的信我都收到了,虽然迟了四十年。我现在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也教孩子们写日记。今天这篇我想写给你:‘妈妈去年走了,走得很安详。她说对不起当年逼你离开。我们都错了,错在怕得太多,爱得太少。’”
陈遥听着听着,鼻尖发酸。她立刻联系项目组,安排将这段补录内容嵌入原档案,并命名为《迟到的回信》。随后,她拨通杨瑾医生的电话,请她设法联系岩坎本人。
“他还健在。”杨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