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环》这篇小说,她将江弦这个作家的名字默默的记在了心里,觉得这一定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好作家、有良心的作家。
这一次又看到江弦的名字,胡小华自然克制不住的激动。
小说就安排在这一期《人民文学》的最前面,胡小华几乎不需要去刻意翻找页码,便找到了小说的第一页。
字体比较大的“红高粱”旁边,写了一段两三百字的“编制按”。
大意是说,前段时间,文学界由江弦打出了“寻根”的口号,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对“寻根”的思考与探寻。
江弦勇于实践,基于“寻根文学”的创作理念,写下了这部小说,故事讲述了高密东北乡一段壮怀激烈的民间抗日故事,赞颂民族大义,弘扬民族精神,小说完成了对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五老峰”的逾越
所谓的“五老峰”即老题材、老故事、老典型、老主题、老手法。
胡小华不知道这些,她关注更多的是小说的内容
——抗日故事。
这本该是一个很旧的题材,但却说江弦对这个题材实现了超越。
心中带着好奇,胡小华的眼睛扎进小说当中。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小说内容很简单。
后世很多人都看过《红高粱》的影视内容,相对来说,江弦这篇《红高粱》讲的东西很少,只是影视的一小部分。
小说主要是讲高密东北乡“我爷爷”余占鳌组织民间力量,在孙家口村大桥头设立伏击圈抗日。
又穿插了余占鳌从“土匪头”转变为“抗日英雄”。
“我爷爷”余占鳌原是一名轿夫,在送新娘子到十八坡李大头家时遇到劫匪,他奋勇救下了新娘戴凤莲,同时爱上了她。
余占鳌与戴凤莲在高粱地相爱,从而让戴凤莲成了“我奶奶”。
余占鳌因生活所迫经常在高粱地杀人越货而落草成土匪头。
然而,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余占鳌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成就民族大义这一边。
最终,作为土匪头的“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成了抗日的中坚力量。
余占鳌率领一支由二十多个村民组成的民间抗击力量,领导了一场悲壮的青杀口伏击战,力战到最后一刻:
夕阳西下。
汽车烧毕,只剩下几具乌黑的框架,胶皮轱辘烧出的臭气令人窒息。
两辆未着火的汽车一前一后封锁着大桥。
满河血一样的黑水,遍野血一样的红高粱。
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
“胡师傅,看啥呢”
一声呼唤,将胡小华的思绪打断,将她从那个火红的高粱地世界中抽离。
她眨着眼睛,眼里全是泪水,深蓝色的袖套也全都湿了,害怕眼泪不争气的落在书页上,她全都用袖套擦了个干净。
“胡师傅,您怎么哭了”
“谁欺负您了”
发现这一点的女工人激动起来,关切的上前询问着。
“我没事,只是有些触动.”
胡小华挤出一抹笑,扬起手上的一册《人民文学》给她们看。
此刻,她的心绪跌宕难平。
还是那句话,《红高粱家族》的内容很多,但《红高粱》这篇小说的重心只在抗日上。
余占鳌和戴凤莲这些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没有太详细的讲述。
作为解放前生人,小说里写的一幕幕,在胡小华看来一定是某个角落中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即便是罗汉大爷在小说中那天怨人怒的遭遇,胡小华也相信,她完全相信这是日本人的手段,更相信这还不算是最残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