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这番话,丝毫不亚于黑暗之中朝他伸出的一只手。
“谢谢江弦同志!”
他兴奋的从随身背着的挎包里取出一个小册子,交给江弦。
“江弦同志,这是我对赵蒙生这个角色的一些理解,和我个人的一些感悟,还麻烦您帮我交给谢晋导演。”
“好说好说。”
江弦接过看了一眼,写的密密麻麻,绝对是没少做功课。
他笑着扬起册子:“瞧瞧,鲁迅先生说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有了这个,我说服谢晋导演的把握就更大了。”
唐国强又是感恩戴德,江弦仍旧高人风范、云淡风轻。
不论是唐国强还是葛尤,在他未来所处的时代,都将是注定辉煌和不平凡的人物,江弦自然乐意交上一交。
而人在巅峰时期的友谊又是不可靠的。
在这些人正低谷的时候,拉他们一把,这点恩情能让他们记一辈子。
凌晨时分。
忙碌了一天的京城漆黑宁静,人们早早上床休息,而就在夜的角落,位于通州宋庄镇辛店村的人民文学印刷厂仍不停的忙碌着。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正式开启“夜生活”。
几盏昏灯映照着流水线,车间里一派热闹的景象。数台印刷机有规律地“跳动”着,一本本新鲜出炉的1982年第6期《人民文学》完成印刷、装订.
胡小华打了个哈欠,她今年60岁,已经退休10年了,由于有着纯熟的手工折页技术,退休后又被返聘了回来。
“胡师傅,您休息一会儿吧。”同车间的工人和她说。
胡小华也不逞强,给这几名工人叮嘱几句,就从包里翻出自己的杯子,喝一口水,在个破箱子上坐下。
嗅着浓浓的油墨味,望着一旁堆满的一摞摞已经完成印刷的图书。
这些图书的后面还散乱丢着一些图书,那是印出来的不良品,也可以说是残次品。
胡小华从这些不良品中捡起一册,掏出手绢擦了擦上面的纸屑和灰尘。
一般来说,书本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不良品,工人就算拿来看看,也没什么问题,只要不带出厂就行。
胡小华此刻便看起了这一册《人民文学》,印刷有些破损,但并不影响阅读。
而且即便是不良品,她也看的很小心,生怕在书页上折出一个褶子。
毕竟这是国家和人民的东西。
她看一看没问题,但要是损坏了,胡小华就觉得自己是挖社会主义墙脚。
作为一名工人,一名无上光荣的工人,她不允许自己沾上这样的污点。
“红高粱”
胡小华眼睛很好,60岁也没老,借着昏灯,她勉强看清楚目录上的文字。
更惹她注意的是后面的署名,赫然写着“江弦”两个字。
胡小华没上过学,但她不是文盲。众所周知,解放以后,全国5.5亿人口里,文盲占比高达80%,农村地区的文盲率更是达到了95%。
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也导致很多工作难以进行。
于是中央开展了扫盲运动。
白天工作,工厂晚上开设夜校。
胡小华作为一名工人,就是在那会儿被扫了的,并自此以后渐渐爱上了阅读。
“这不是《高山下的环》的作者么”胡小华嘀咕。
她年纪大了,很多小说看不来,也看的生气。
这些写文章的良心都坏了!
怎么小说里尽是些风言风语呢
不过对《高山下的环》这篇小说,她没的说,一部小说她看了好几遍,还推荐给了自己的爱人,每次看这篇小说,都会忍不住为其中的故事情节落泪。
感人至深!
写的太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