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的根系网络,向各个时空推送了“抗熵指南”,详细介绍了普通个体可以参与的抗熵行动。
第三则“在熵寂的地方,民主将迎来新生”,则展现了时熵世界的深层哲思。“熵寂”是指熵值达到最大值、时空失去活力的状态,传统观念认为熵寂是时空的终点,但委员会通过研究发现,当某个区域进入熵寂后,原有的时空规则会彻底崩塌,新的规则会在混沌中重新孕育。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重建的个体、文明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没有层级之分、没有强弱之别,这种“民主重构”的模式,往往能催生出更稳定、更具活力的时空秩序。有一片古老的时空曾因熵爆陷入熵寂,当地的文明没有放弃,而是联合起来共同重建时间锚点、制定新的时空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高阶文明还是原始部落,都拥有同等的决策权,最终构建出的时空秩序,熵值稳定率比以往提升了三成。这则定律的提出,让人们对熵寂有了全新的认知,也为应对极端熵增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时痕经》的修订工作完成,时痕笔自动飞回殿堂的展柜中,笔尖的时熵宝珠闪烁了三下,像是在宣告任务的完成。而此时,殿堂外传来一阵轻柔的能量波动,那是星海慈航的残识在靠近。
星海慈航是上古时期穿梭于各个时空的巨型飞船,它曾承载着维护时空秩序的使命,在一次对抗大规模熵爆的战斗中损毁,飞船的核心意识化作“残识”,在时熵之海中游荡了数万年。委员会成立的消息传出后,这缕残识便主动向殿堂靠近,它没有实体,只是一团闪烁着蓝光的能量体,却蕴含着海量的时空管理经验。
当残识抵达殿堂上空时,它缓缓展开,化作一道蓝色的光带,沿着匾额的轮廓流动。匾额上的“时熵平衡委员会”七个字被光带包裹,逐渐与残识融合。融合完成的瞬间,匾额散发出一阵温暖的蓝光,蓝光笼罩了整座殿堂,殿堂的基石、立柱、琉璃瓦上的时熵纹路都变得更加清晰、流畅,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有委员发现,融合后的匾额拥有了“预警功能”——当某片时空出现重大熵增风险时,匾额上的某个字会发出红光,同时显示出该区域的坐标。这缕残识的融入,不仅是对委员会的祝福,更是为这座新生的殿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积淀。
在殿堂的中央,那面高悬的时痕镜始终沉默地运转着。当星海慈航的残识与匾额融合完毕,镜面的雾白色缓缓褪去,清晰地映出了第五十六枚时熵纹。时熵纹是时熵变化的具象化体现,每一枚纹路都对应着一段重要的时熵历史:第一枚纹路诞生于时熵之海形成之初,记录了时空的起源;第三十二枚纹路对应着第一次大规模熵爆事件;第五十五枚纹路则标记着委员会的成立。
而第五十六枚纹路,却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画面中,几名身着灰色制服的时熵清洁工正围在一群“时间之子”身边,耐心地教导他们如何擦拭“时熵冰花”。时间之子是由纯净的时空能量凝聚而成的新生命体,他们有着孩童般的外形,对时熵世界充满好奇;时熵冰花则是生长在时空裂隙边缘的特殊晶体,晶体表面会吸附熵尘,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导致裂隙扩大。
画面里,一名清洁工正拿着特制的“抗熵布”,示范如何轻柔地擦拭冰花表面——动作不能太用力,否则会损坏冰花的晶体结构;也不能太轻柔,否则无法清除顽固的熵尘。旁边的时间之子们认真地模仿着,有的小心翼翼地拿着抗熵布,有的凑到冰花前仔细观察,还有的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擦拭的要点。阳光透过时痕镜的镜面洒在他们身上,将清洁工的身影拉得很长,也照亮了时间之子眼中的好奇与专注。
这一幕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时熵世界的未来。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