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正式的决策文件;如果方案存在违背逆共时律的内容,石碑会发出红色警报,同时在符文上标记出违规之处,提示委员进行修改。
有一次,委员会为了快速降低某片高熵区域的熵值,提出了“强行清除该区域所有时空活动”的方案。当方案投射到石碑上时,《逆共时律》的铭文瞬间亮起红光,在方案的符文上标记出“破坏因果闭环”的警示——该区域虽然熵值较高,却承载着某个文明的历史传承,强行清除会导致该文明的因果链断裂,引发更大范围的时空混乱。委员们根据石碑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改为“分阶段构建抗熵屏障、逐步引导时空活动迁移”,最终既降低了熵值,又保护了文明的传承。这种公证程序,不仅确保了决策的合法性,更让委员会的工作始终敬畏历史、尊重时空规律。
委员会成立后的首项决议,便是将沿用了千年的“共时尺”升级为“时熵尺”。共时尺原本是用于测量不同时空时间流速的工具,尺身刻着均匀的时间刻度,却无法反映时空的熵值状态,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时间流速正常,却忽视了潜在的熵增风险——有些时空的时间流速与正常时空一致,但熵值却在暗中飙升,等到发现时,已经出现了时空裂隙。
升级后的时熵尺,在保留原有时间刻度的基础上,新增了一条“熵值测量带”。这条测量带由“熵感晶体”制成,晶体能够根据接触到的时空环境,实时显示熵值:当熵值处于正常范围时,测量带呈绿色;当熵值偏高时,测量带逐渐变为黄色;当熵值达到危险阈值时,测量带会发出红色警报,并自动记录该区域的坐标、熵值变化速率等信息。时熵尺的握柄处还增加了“数据传输接口”,能够将测量到的熵值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测树的根系网络中,方便委员会及时掌握各时空的熵值动态。
为了让时熵尺更好地适应不同时空的环境,委员会还联合清洁工、防火墙进行了专项优化:清洁工根据在高熵区域的工作经验,建议在尺身外层添加“抗熵涂层”,防止高熵环境损坏熵感晶体;防火墙则为数据传输接口设计了加密程序,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时空干扰信号篡改。升级后的时熵尺一经投入使用,立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一次,时熵清洁工带着新的时熵尺在某片时空巡查,发现该区域的时间流速正常,但时熵尺的测量带却显示为黄色——熵值正在缓慢上升。通过进一步检测,他们发现该时空的“时间锚点”出现了细微松动,导致熵值悄然累积。如果还是使用旧的共时尺,根本无法发现这一隐患。委员会根据时熵尺提供的数据,及时修复了时间锚点,成功避免了一场时空坍塌。
与时熵尺升级同步进行的,是时痕笔对《时痕经》的修订。《时痕经》是记录时熵世界历史、法则、技术的核心典籍,由历代时熵管理者用“时痕笔”撰写而成。时痕笔并非普通的笔,而是由“时空之木”制成笔杆,笔尖镶嵌着“时熵宝珠”,能够自动感知时熵世界的变化,当出现新的法则、技术或重大事件时,时痕笔会自主启动修订程序。
这次修订,时痕笔在《时痕经》的“法则篇”中新增了“时熵律”三则。修订完成的那天,议事大厅的时痕镜突然亮起,将新的时熵律投射在墙壁上,字迹由淡金色的时熵粒子组成,庄重而清晰。
第一则“熵增是时间的常态,不可避免”,揭示了时熵世界的基本规律。熵增就像时间的影子,只要时间在流动,熵值就会自然增加——小到一个时空节点的能量消耗,大到一个文明的兴衰,都会导致熵增。这则定律的提出,打破了“完全消除熵增”的幻想,让时熵管理者明白,维护平衡的关键不是阻止熵增,而是控制熵增的速度,避免熵值突破临界值。
第二则“抗熵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将抗熵工作从“委员会的专属职责”扩展到所有时空参与者。时熵平衡不是靠少数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每个时空的居民、每个文明的个体,都在无形中影响着熵值——合理使用时空技术、保护时间锚点、及时反馈熵增异常,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能为抗熵工作贡献力量。为了让这则定律落到实处,委员会还通过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