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条引起他的注意:“苏老师,我以前总觉得下棋就是比谁更聪明,但现在我知道了,真正厉害的人,不是赢了多少,而是让别人也能变得更好。”
他轻笑了一下,将这张纸条重新压平,小心翼翼地夹进一本记录本里。
“传承,不是把技艺复制下去,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棋子。”他低声说道。
---
####93.棋盘之外:科技与人文的交响曲
傍晚时分,苏以明受邀前往清华大学参加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的学术论坛。这次的主题是“科技是否正在消解人文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主持人开场说道,“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担忧,科技是否会让我们失去人性,失去情感,甚至失去文化本身。”
轮到苏以明发言时,他没有直接回应问题,而是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调出一段视频。
画面中,一位年迈的日本老人正在与“GoMind”进行一局对弈。AI的落子速度很慢,仿佛在等待对方思考。而每当老人犹豫时,系统都会给出温和的提示:“您可以试试这个方向。”
“这是去年我们在东京举办的一场‘跨代围棋交流会’。”苏以明解释道,“这位老人曾是昭和时代的业余高手,而AI,是这个时代最前沿的技术代表。”
“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AI并没有追求胜利,而是在陪伴。它放慢了自己的节奏,去适应老人的思维模式,就像一个真正的对手,也像一个真正的朋友。”
全场陷入短暂的沉默,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科技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替代,而是增强。”苏以明继续说道,“它可以放大我们的智慧,也可以放大我们的情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
一位年轻的学生举手提问:“那您觉得,未来的围棋,会不会变成完全由AI主导的游戏?”
苏以明摇头:“不会。因为围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需要它。我们需要它来理解彼此,理解世界,甚至理解我们自己。”
他顿了顿,补充道:“AI可以计算千万种可能,但它无法体会那一瞬间的心跳加速,也无法感受胜利后的喜悦或失败后的沉思。这些,才是围棋真正的魅力。”
讲座结束时,夜色已深。苏以明走出礼堂,抬头望向星空,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宁静。
他知道,这场关于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