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起一股暖流。他突然意识到,围棋不仅仅是策略、计算、逻辑,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沟通方式。
“我们总以为科技是为了效率,但有时候,它也可以是为了温度。”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
####89.棋与城:智能城市的围棋思维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以明被邀请参与一个国家级智慧城市项目的顾问工作。起初,他有些犹豫:“我只是个围棋爱好者,怎么去帮城市规划?”
但当他深入了解项目内容后,发现其中许多问题,其实都可以用围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比如交通调度。”他在一次会议中说道,“如果把城市看作一块棋盘,每条道路就是一条线,每个路口就是一个交叉点。我们要做的,不是堵住某个方向的车流,而是找到整体最优的布局。”
团队成员听得入神。苏以明继续解释:“就像围棋中的‘厚势’,我们在某些区域建立交通枢纽,形成‘厚壁’,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而在某些区域,则需要‘弃子争先’,暂时牺牲局部利益,换取更大范围的效率提升。”
这个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不久之后,一套基于围棋模型的智能调度系统被开发出来,并在北京试点运行。数据显示,高峰时段的拥堵指数下降了近20%。
“没想到,几千年前的游戏,竟然能指导现代城市的发展。”一位工程师感叹道。
苏以明只是笑了笑:“围棋的本质,是关于空间的智慧。只要有人类存在,它就不会过时。”
---
####90.围棋的边界:挑战极限的勇气
随着“GoMind”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开发本地化的围棋AI教育系统。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保持围棋的原汁原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以明发起了一场跨国围棋文化研讨会,邀请来自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的专家齐聚杭州。他们在西湖边的一座古色古香的茶馆中展开讨论,窗外细雨绵绵,室内茶香袅袅。
“围棋是一种东方哲学的体现。”一位日本学者说道,“但在西方,人们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意志,这是否会影响围棋的传播?”
“不一定。”苏以明接过话头,“围棋的规则是统一的,但它的表达方式可以多样。在日本,它是禅意的象征;在韩国,它是竞技的巅峰;在欧洲,它可以是探索自我认知的工具。”
一位法国心理学家点头表示赞同:“围棋让我学会了倾听自己的内心,它像一场没有语言的冥想。”
经过三天的深入交流,各国代表达成共识:将以“围棋+文化”为核心,打造一系列本地化课程,既保留围棋的本源精神,又融入当地文化特色。
这次会议不仅推动了围棋的国际化发展,也让苏以明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输出,而是共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