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通阳气。减去甘草,是因为甘草药性缓和;加入人尿、猪胆汁,是取其同气相求的特性。药物咽下之后,寒性的药体被吸收,热性的药力便发挥作用,既不违背病情又能带来很大益处,那么阴阳二气相互格拒的状态可以得到调节,上下阻隔的阴阳之气就能相通了。
真武汤
主治少阴病,水湿之气引发的病症,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通畅,患者有的咳嗽,有的呕吐,或者小便通畅但仍腹泻,针对这些情况用该方并随症加减。
药物组成:白术(二两)、茯苓(二两)、白芍(二两)、大附子(一枚,炮制)、生姜(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药,加入八升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如果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如果小便通畅,去掉茯苓。
如果腹泻,去掉芍药,加干姜二两。
如果呕吐,去掉附子,增加生姜用量,补足到半斤。
【注释】小青龙汤主治表证未解且有水湿之邪,是内外皆寒且属实的病症。真武汤主治表证已解而有水湿之邪,是内外皆寒且属虚的病症。真武,是北方掌管水的神灵,以此命名方剂,是借助其镇水的含义。人的一身中,制约水液的是脾,主持水液的是肾,肾就像胃的关卡,汇聚水液并根据其特性运行,倘若肾中没有阳气,那么脾的运转功能虽然正常,但肾的关门不开,水液即便想要运行,由于没有主导和制约,所以就会泛滥肆意流动而出现上述病症。使用附子的辛热之性,强壮肾中的元阳,那么水液就有了主宰。使用白术的苦燥之性,健运中焦脾胃,那么水液就有所制约。生姜的辛散之性,辅佐附子以补充阳气,在主宰水液中蕴含着驱散水邪的意图。茯苓的淡渗之性,辅佐白术以强健脾胃,在制约水液中蕴含着通利小便的方法。而更为精妙的是芍药的酸收之性,仲景用药的深意十分微妙。大概人的身体,阳气根源于阴气,如果仅仅用辛热药物来补阳,而不稍微辅佐一些酸收之品,恐怕真阳会飞越散失。使用芍药,是急切地收敛阳气使其回归到阴气之中。由此推论,就可以知道误服小青龙汤导致发汗而亡失阳气的情况,所以在补阳药物中必须要用芍药。然而腹泻时减去芍药,是因为此时阳气不能向外散失;增加干姜,是因为它能温暖中焦、战胜寒邪。水寒之邪伤害肺脏就会咳嗽,加入细辛、干姜,是为了驱散水寒之邪;加入五味子,是为了收敛肺气。小便通畅的,去掉茯苓,因为虽然有寒邪但水液不能停留。呕吐的,去掉附子,加倍使用生姜,因为这种病症并非下焦病变,而是水液停留在胃中,所以不需要温补肾阳来运行水液,只应当温暖胃腑来驱散水液,而且生姜本来就有止呕的功效。
当归四逆汤
当出现手足厥冷,脉象细弱几乎要断绝的情况时,用当归四逆汤主治。若患者体内有长期的寒邪积聚,可加吴茱萸、生姜。
药物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制)、大枣(二十五枚,掰开)。
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在前方(当归四逆汤)基础上,加吴茱萸半斤、生姜三两。
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清酒六升混合煎煮,煮取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
【注释】但凡厥阴病会出现脉象微弱且手足厥冷的症状。因为厥阴经处于三阴经的尽头,阴尽则阳生,若受到病邪侵袭,阴阳之气就不能顺利交接,所以脉象微弱而手足厥冷。然而,厥阴这一脏腑,有相火在其中运行,经络虽然受到寒邪,但脏腑并非马上就寒,所以先出现手足厥冷的,之后必定会发热。因此,伤寒刚开始时,见到手足厥冷、脉象细弱几乎要断绝的情况,不能立刻认为是虚寒症而使用干姜、附子。这个方剂选取桂枝汤,以当归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