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灭,只有蓝光组成的河流在光。
河面上漂浮着无数枚硬币,都是“杞人忧天”
的字样,每枚硬币的边缘都在渗出透明液体,滴入水中时出“滴答”
声——节奏竟与沈溯的心跳完全同步。
“博士!
第七颗恒星的晶体外壳全裂开了!”
小林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恐惧,“里面……是无数个塑料瓶组成的星云!”
全息屏上,恒星内部的蓝光中漂浮着亿万只矿泉水瓶,每个瓶身上都有不同的字迹:21世纪孩子写的“为什么天是蓝的”
,殖民星农民刻的“新地的土壤能种出地球小麦吗”
,甚至还有小林昨天在观测笔记里写的“沈博士为什么总盯着咖啡渍”
。
所有瓶子突然转向屏幕,瓶口对准沈溯的方向,仿佛在等待他的提问。
沈溯握紧掌心的晶体水瓶,突然明白了母亲未说完的话。
共生意识计划不是让人类意识与宇宙同步,而是让宇宙成为文明的记忆载体——恒星的晶体是硬盘,塑料垃圾是数据线,而人类的疑问,是永不中断的电流。
“它们在等最后一个问题。”
他转身时,蓝光组成的河流突然掀起巨浪,所有硬币同时立在水面上,边缘的磨损处对准同一个方向:新地环形山组成的“3”
字。
沈溯的最后录音,7月16日,新地观测站。
晶体水瓶在能量射器上分解成银灰色粉末时,我听到了所有声音:21世纪海滩上孩子的笑声,殖民星农民播种时的咳嗽,小林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的笔尖摩擦声……这些声音在第七颗恒星内部共振,形成了宇宙的第一句“回答”
。
恒星的蓝光里浮现出母亲的完整影像。
她站在塑料瓶星云中,手里转动着那枚硬币:“3的疑问,是文明留给宇宙的钥匙。
当你问出‘我们为什么存在’时,熵增就会逆转。”
我的脑电波与恒星共振的瞬间,所有晶体恒星同时亮起。
新地的环形山不再是“3”
,而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和太平洋垃圾带的形状,和咖啡渍的纹路,和所有塑料瓶里的符号,完全重合。
小林的观测终稿,7月16日,晴。
沈博士把自己的脑电波接入能量射器时,银灰色粉末开始在主控室飞舞,组成他母亲的轮廓。
我突然看清了通风口里的透明影子——不是一个,是无数个,每个影子都是不同时间的沈博士:十岁在实验室看母亲做实验的他,三十岁在月球档案馆查文件的他,现在站在射器前的他。
所有矿泉水瓶的瓶口都在喷射蓝光,落在观测站的钛合金墙壁上,形成新的星图。
图上标注着97的恒星位置,而最后3的空白处,写着一行小字:“此处由提问者填充”
。
沈博士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着恒星说的:“我们存在,是为了让宇宙记得自己。”
说完这句话,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像那些塑料里的影子。
地球太平洋垃圾带的最新卫星影像,2o年7月16日的垃圾带与3o年后的新地环形山在影像中重叠,形成完整的星图。
所有塑料瓶同时亮起,组成巨大的文字:“惊奇熵增定律的终极公式:疑问=存在”
。
影像的最后一秒,垃圾带中心的硬币突然旋转起来,金属反光中出现两个重叠的身影:年轻的林岚和透明的沈溯,他们的手指同时按在硬币上,将“杞人忧天”
四个字按进塑料垃圾带——那里瞬间长出绿色的植物,根系顺着洋流蔓延,穿透时空,扎进新地观测站的蓝光河流里。
沈溯的身体在蓝光中变得透明时,掌心的硬币开始烫。
第七颗恒星的塑料瓶星云正在重组,瓶身上的字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符号:有小林刚才在观测笔记里画的问号,有便利店年轻林岚扫码时的指纹,还有沈溯自己的脑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