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而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坚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听了周教授的话,林舟重新振作起来。他结合自己在新媒体文学研究方面的积累,重新调整了课题选题,还邀请了周教授和刘教授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半年后,他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终于获批了。
拿到立项通知书的那天,林舟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忍不住有些哽咽。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课题的获批,更是对他这段时间所有努力的肯定。在学术雨林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 “笨功夫”,才能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被轻易打倒。
四、功利性科研:先 “活下去” 再说理想
林舟从南京大学回到江城大学后,很快就面临着职称评审的压力。按照学校的规定,他要在两年内评上副教授,否则就要被调去行政岗位。可当时他手里只有一篇《文艺研究》的论文和一个教育部课题,距离评副教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段时间,林舟很纠结。他一直想做关于 “民国时期通俗文学传播” 的研究,这个方向虽然冷门,但却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可他知道,这个方向的研究周期长,出成果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职称评审的要求。而当时学术界的热点是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很多学者都在做这个方向的研究,出成果快,还容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办公室的张老师看出了他的纠结,私下里跟他说:“小林啊,我知道你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可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评上副教授,先‘活下去’,才能谈以后的研究。” 张老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沉浸在理想中的林舟。他想起自己读博时,为了凑学费和生活费,每天晚上都要去兼职做家教;想起刚入职时,因为没有核心论文,连参加学术会议的资格都没有。他知道,对于他这样的学术孤儿来说,没有资格谈纯粹的理想,先解决 “温饱问题” 才是硬道理。
于是,林舟暂时放下了自己喜欢的民国通俗文学研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 “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 这个热点方向上。他每天都会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还会去各大文学网站收集数据。有一次,为了研究某网络文学平台的用户阅读习惯,他连续一个月每天都在平台上 “潜水”,还加入了十几个读者群,收集了近千份有效问卷。
很快,他就写出了一篇关于 “网络文学用户阅读偏好与批评导向” 的论文。论文完成后,他把论文发给了之前认识的《文艺理论研究》的编辑李老师。李老师很快就回复了他,说论文的选题很贴合当下的学术热点,数据也很翔实,只是在理论深度上还需要加强。林舟按照李老师的意见,又补充了大量的理论分析,还引用了几位国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月后,这篇论文顺利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了。
可没想到,这篇论文却给他带来了一些非议。有一次,在学院的学术沙龙上,教文艺理论的赵老师当着很多人的面说:“有些年轻老师为了评职称,专挑热点写论文,这样的研究没有学术价值,纯粹是投机取巧。” 虽然赵老师没有指名道姓,但林舟知道,赵老师说的就是他。还有一些同事私下里议论,说他 “急功近利”“没有学术操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