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你也别太灰心,” 张教授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拿起他的申请书,“真正好的项目,就算有人情干扰,也不会被完全埋没。你这份申请书,我先看看,咱们只说学术,不说别的。”
张教授戴上老花镜,逐页翻看起来。他看得很慢,手指在纸上轻轻划过,遇到重点内容就停下来,嘴里念念有词。林舟坐在旁边,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生怕听到不好的评价。
“思路是好的,” 张教授看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抬起头,“研究方案也具体,预实验数据也扎实,尤其是你提出的‘原位表征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这个方法很新颖,能解决现有研究的痛点。但是 ——”
他话锋一转,指着第 23 页的 “预期成果” 栏:“你这里写‘发表 SCI 论文 3-5 篇,其中 TOP 期刊 2 篇’,太冒进了。青年项目周期只有三年,凝聚态物理的实验周期长,能发表 2-3 篇高质量论文就不错了,写得太多,反而会让评审专家觉得你不切实际。”
林舟连忙拿出笔记录:“您说得对,我当时就是想突出成果,没想到会适得其反。”
“还有这里,” 张教授又指向 “研究基础” 栏,“你只列了自己发表的论文,没提你所在团队的平台优势。你们系的那个‘低维材料实验室’,不是有台原位透射电镜吗?把这个加上,能体现你的实验条件,评审专家会更认可。”
他拿起桌上的 “李” 字材料,对比着说:“你看这个李哲的,研究基础很弱,只发过两篇三区论文,却敢写‘预期发表 4 篇 TOP 期刊’,明显不切实际。但因为有老陈打招呼,我至少得花双倍时间看他的材料,生怕漏了什么‘亮点’,反而挤了你们这些真正有实力的人的时间。”
林舟沉默着点头,突然明白为什么评审专家会没时间细看 —— 一部分时间,都花在应付这些人情项目上了。
“对了,” 张教授突然想起什么,“昨天还有个年轻专家跟我吐槽,说他收到了十几条求情信息,有同学发的,有以前同事发的,还有领导转过来的。他说有时候评完项目,晚上都睡不着,怕漏了好项目,又怕得罪人。”
“那您为什么还要坚持仔细评呢?” 林舟问。
张教授笑了笑,指了指书架上的一排证书:“我教了四十多年书,带过的学生里,有当院士的,也有转行进企业的,但最让我骄傲的,是有个学生当年拿了青年项目,后来研究出了新型储能材料,现在已经产业化了,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我要是因为人情把好项目刷了,不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对不起那些真正想做科研的年轻人。”
从张教授家出来时,阳光正好,家属区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林舟看着手里修改后的申请书,心里却没了之前的焦虑,反而多了些平静。他想起张教授说的 “真正好的项目不会被埋没”,想起江晓带学生做的那些兴趣实验,突然觉得,就算这次没中,至少自己努力过,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