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放心,他不会透露评审信息,就是帮你把把关。”
第二天上午,林舟就收到了张教授的回复,约他周末去家里聊。张教授的家在学校家属区,是栋老楼,楼道里飘着饭菜香。开门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很亮,像藏着星星。
“小林是吧?进来坐。” 张教授把他让进书房,书桌上堆着十几本蓝色封面的评审材料,每本上都夹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最上面那本的封皮角落,用铅笔写着个 “李” 字,旁边画了个圈。“抱歉啊,地方有点乱,这几天忙着评项目,没来得及收拾。”
林舟看着那些材料,心里咯噔一下 —— 每本都跟自己的申请书一样厚,张教授要在十天内评完二十本,平均每天两本,还要写评审意见,根本不可能细看。他正想开口,书房的固定电话突然响了,铃声尖锐得打破了屋里的安静。
张教授皱了皱眉,拿起听筒:“喂?老陈啊,这么早打电话过来?”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大,林舟坐在对面都能隐约听到,是个洪亮的男声:“老张,跟你说个事儿,今年青年项目里有个叫李哲的,是咱们老领导周院士的学生,你评审的时候多关照关照。这孩子我看过,挺有潜力的,就是申请书没写好,别因为细节给刷下去了。”
张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听筒线,眉头拧得更紧了:“老陈,评审有规矩,得按质量来,我不能……”
“哎呀,什么规矩不规矩的,” 对方打断他,“咱们都是老朋友了,以后还有项目要合作呢。再说周院士去年还帮你侄子解决了工作,你这点忙都不帮?放心,我不是让你瞎打分,就是多看看他的创新点,别漏了亮点。”
张教授沉默了几秒,眼神掠过桌上那本写着 “李” 字的材料,语气软了下来:“行,我知道了,我会仔细看的。”
挂了电话,张教授对着空气叹了口气,转身时看见林舟局促的表情,尴尬地笑了笑:“让你见笑了,都是老同事,抹不开面子。”
“张教授,这…… 这样的情况很多吗?” 林舟犹豫着问。
张教授坐在椅子上,拿起那本 “李” 字材料翻了两页,又放下,像是在斟酌措辞:“怎么说呢,每年评审都少不了。有的是老领导打招呼,有的是合作单位求关照,还有的是学生托老师来说情。去年更离谱,有个专家直接把自己学生的项目分给我评,还特意打电话说‘这孩子不容易,多给点机会’,你说我能怎么办?”
他顿了顿,手指敲了敲桌面:“我刚退休那年,评重点项目,有个申请人的研究方向特别偏,但申请书做得扎实,预实验数据也漂亮。结果评审会上,有位老专家突然说‘这个方向没前景,不如支持更成熟的领域’,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成熟领域’的申请人,是他带过的博士生。最后那个偏门项目没中,听说申请人后来就转行了,多可惜。”
林舟听得心里发沉,原来自己担心的不只是评审时间不够,还有这些看不见的人情关系。他想起江晓当年的项目,会不会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落选?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