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荒诞的是,学术评价体系已经异化为一场“数字游戏”。科研成果不再以其实际价值和贡献来衡量,而是被简单地归结为一系列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这种异化使得科研人员们不得不为了追求这些数字而疲于奔命,忽略了学术研究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我翻看了学校的考核规定显示,“专任教师无科研任务和成果者,其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被确定为优秀等次;聘期期满的年度科研条件基本达到或达不到标准者,其当年年度考核确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次”。这种评价导向导致我校的预聘教师平均每周工作 72 小时,其中 40 小时用于论文写作,22 小时用于课题申报,仅剩 10 小时用于教学。教学成了最不重要的 “副业”,正如宋老师坦言:“一学期上两门专业课的评分,不如发表一篇 C 刊论文。”
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陈副教授指出,当代学术评价存在三大表征:以简单的量化指标评价复杂的学术价值;以阶段性的表现衡量稳健性的学术声誉;以静态的科学主义替代动态的科学精神并成为唯一标准。这种 “平庸之恶” 诱使学者追逐短期效应,导致学术发展缺乏长期深度累积,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当评价体系只看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高校的年轻老师们被迫把 “十年磨一剑” 的基础研究变成 “短平快” 的碎片产出,学术初心在考核压力下逐渐异化。
为此,我们学校的科发院、教务处、学科办等多个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专门组织了与各学院老师的座谈会,旨在深入了解老师们的想法和意见。
在座谈会上,老师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发言。他们详细地阐述了各自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改进措施。这些问题涵盖了教学质量、科研资源分配、学术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反映出老师们对于学校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感。
面对老师们的积极反馈,各部门负责人认真倾听,详细记录。他们表示将认真梳理这些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手在考评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希望能够更好地激发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学术资源分配的金字塔结构中,青年教师竟然处于最底层,宛如被遗忘的角落。这一现象令人深感忧虑。
省教育厅的数据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主持国家级课题的教授,平均能够获得高达 420 万元的科研经费,这个数字是省部级课题主持人的 4.3 倍!如此巨大的差距,无疑给学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诱惑,迫使他们纷纷涌向所谓的“热门领域”。
以人工智能和碳中和等领域为例,国家课题的申报量在短短三年内竟然增长了 280%,而传统基础学科,如理论物理和古典文学,其申报量却下降了 39%。这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学术研究的不平衡发展,一些原本重要的领域逐渐被边缘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资源的集中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被少数所谓的“大佬”所掌控。我校的某“长江学者”团队,竟然同时主持着 5&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