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悦的嘴唇动了两下,声音压得极低:“b-7区域能量波动有异常,持续不到三秒,但频率不对。”
林晚的目光从全息沙盘上移开,转向她。她没有立刻回应,而是快步走到监察席旁,手指在终端上调出波形图。画面一闪,那道微弱的畸变信号被放大,像一道划过静水的涟漪,短暂却清晰。
“这不是自然衰减。”她低声说,“是回撤。”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刚刚重新燃起的斗志还没完全落定,新的变数已经摆在眼前。有人开始低头翻查数据,有人抬头看向主控台,等待下一步指令。
林晚没有迟疑。她转身走向战术墙,指尖在投影界面上滑动,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所有攻击记录。三组波形并列排列,攻击间隔、强度峰值、影响范围——每一项都被重新标注。她逐一对比,直到目光停在时间轴上某个不起眼的节点。
“每次攻击,都在电网负荷达到峰值后的十五分钟内发生。”她说,“不是巧合。”
苏悦迅速接话:“它在借力。城市供电系统的能量潮汐,可能是它的触发机制。”
林晚点头。这个发现改变了整个战局的逻辑。敌人不是随机出手,而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由城市自身运转规律提供的窗口。
她当即拍板:“暂停全域防御方案。科研组集中算力,模拟最近三次攻击波形,提取共性参数。调查组放弃正面追踪,转为从边缘网络节点逆向推演可能藏匿路径。”
话音刚落,技术主管皱眉开口:“如果削减主防线资源,一旦它提前发动呢?我们现在连它的本体都没摸清。”
另一名负责人也附和:“现在调整方向,等于把已有的布防体系打散重来,风险太大。”
林晚没反驳。她只是走近三人,依次凝视他们的眼睛。
“心灵洞察之镜”再次开启。
第一人心里盘算的是人力调配问题:核心骨干抽调后,主控台值守可能出现空档;第二人担忧的是责任归属,怕策略失败后被追责;第三人则担心信息交叉验证跟不上节奏,导致误判。
三十秒后,林晚收回视线。她已明白,反对并非出于动摇,而是执行层面的真实顾虑。
“我做三点调整。”她语气平稳,“科研组实行两班倒,保留两人常驻主控台,确保实时响应;市场组抽调两名舆情分析师,加入信息交叉比对小组,协助验证数据真伪;后勤保障由苏悦带队协调,优先供应前线设备与通讯支持。”
她顿了顿,补充一句:“我们不求速胜,只求每一步都踩在敌人的盲区上。”
没有人再提出异议。反对的声音不是消失了,而是被纳入了新的框架。
命令迅速下达。各小组开始重组人员,更新任务清单。科研组启动高精度模拟程序,调查组切换追踪模式,准备进入废弃地下管线区域搜寻线索。指挥中心的灯光节奏加快,键盘敲击声密集起来,像是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林晚站在沙盘前,盯着b-7区域的三维模型。那里曾是第一次信号中断的发生地,也是调查小组失联的位置。现在,它成了整个布局的核心坐标。
“它们躲着我们的眼睛。”她忽然开口,“那就去它以为安全的地方找。”
苏悦在一旁记录完最后一项调度安排,抬头问:“要不要通知外围站点提前进入预警状态?”
“不用。”林晚摇头,“反而会打草惊蛇。我们只需要盯住三个时间点——明天上午九点、下午四点、晚上十一点。这三个时段,是电网负荷最容易形成潮汐效应的窗口。”
她伸手,在沙盘上圈出三个红圈。“一级响应状态,全员待命。但不准主动出击,也不准扩大监控范围。我们要让它觉得,我们还在原地兜圈子。”
苏悦记下指令,随即低声提醒:“你今天已经用过三次‘心灵洞察之镜’了。”
林晚看了眼终端右上角的时间,沉默片刻,答道:“我知道。”
她的太阳穴隐隐发胀,这是过度使用能力后的征兆。但她不能停下。现在每一分延迟,都可能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