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没做任何事。”她说,“但他经过的地方,信号开始畸变。为什么?因为他身上带着激活装置的信标。而这个信标,只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响应。”
她停顿了一下:“敌人也在试错。他们不知道哪些节点重要,只能一个个试探。我们比他们强的地方,是我们知道自己系统的脉络。只要开始追踪他们的试探节奏,迟早能反咬一口。”
房间里的气氛变了。
一位研究员站起来,打开个人终端:“我可以先做时间轴对齐,把所有异常事件按地理分布和发生顺序排出来。”
“我来处理信号特征提取。”另一位跟着响应,“虽然没见过这种波形,但至少能分出类别。”
林晚看着他们重新投入工作,转身拨通通讯:“老陈,申请临时开放b级数据分析权限给科研组,时限十二小时。”
“批准。”老陈回答得干脆,“我已经让工程组把查获的传感芯片送往实验室,物理结构报告半小时后出炉。”
“等报告一到,直接同步进来。”
她挂断通讯,正准备查看最新进度,忽然注意到白板角落还留着一句话——那是刚才某位研究员写下的公式残片,原本是用来计算能量衰减率的,但现在看来,如果替换其中一个变量,或许能用于预测信号屏蔽的持续时间。
她拿起笔,在原式下方改写了几项参数。
“等等。”她叫住正要离开的一名研究员,“把这个模型先暂停。我想试试另一种推导方式。”
那人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她在白板上快速演算。新的函数关系逐渐成形,连接起信号强度、人员活动密度和系统响应速度三个维度。
“如果我们假设,对方的技术依赖于捕捉我们的决策惯性……”林晚一边写一边说,“那么每次我们改变应对节奏,他们的屏蔽效率就会下降。”
“你是说,混乱反而是一种防御?”有人问。
“不是混乱,是不可预测性。”她纠正道,“就像刚才那个工程队签名,他们以为流程闭环就万无一失,但我们正是从签名和设备编号的关联中发现了破绽。他们擅长模仿形式,但抓不住本质变化。”
她合上笔盖,看向众人:“接下来,我们需要故意制造几次非常规响应。比如在没有警报的情况下突然切断某个区域的外部链接,或者让一组技术人员按随机路径巡检。”
“这是在钓鱼?”
“是在教他们学错东西。”林晚说,“让他们以为掌握了规律,其实我们已经在换规则。”
一名研究员忽然笑了下:“这样一来,就算他们真能屏蔽你的感知能力,看到的也只是我们想让他们看见的假象。”
“正是如此。”
林晚走到窗边,望向远处正在拆除可疑设备的工程小组。阳光照在金属外壳上,反射出斑驳的光影。
她没有回头,只留下一句话:“我们现在不是在追赶对手,是在设计他们的下一步。”
科研室内的终端陆续加载新数据流,屏幕上跳动着从未见过的分析界面。一名研究员已经开始编写行为模式识别脚本,另一人则联系后勤确认备用电源切换方案。
林晚站在白板前,手指轻点刚刚完成的模型图示。她的目光落在最后一个尚未填完的变量框上,里面应该填入下一个测试点的位置。
她拿起笔,正要写下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