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笔尖悬在白板上最后一个坐标前,没有落下。她收回手,转身走向墙边的数据终端,手指快速滑动屏幕,调出城市公共信息流的实时面板。监控墙上,科研区的信号模型仍在运行,但她的注意力已经转移。
“启动一级舆情监测预案。”她按下通讯键,声音直接传入市场团队的调度频道,“所有公开平台关键词扫描频率提升至每十五分钟一次。”
指令下达后,主控屏上的信息瀑布开始加速滚动。林晚亲自设定了三组监控词:“心灵屏障”“系统失灵”“联盟隐瞒”,并将东区变电站、西区广播中继站和南区能源枢纽标记为高危传播源。系统立即响应,自动抓取关联内容,并对发布账号的行为模式进行追踪分析。
不到二十分钟,警报轻响。五条看似无关的帖文被算法识别为异常——分别发布于不同论坛,标题各异,但核心话术结构高度一致。其中一篇声称“所谓逆转是幻觉工程”,附带一段模糊视频:一群市民在能量波动后集体跪倒,画面外有画外音解释为“自发感恩”。另一篇则以“亲历者”口吻描述“感知能力突然失效”,称当时听到一种低频嗡鸣,随后意识短暂空白。
林晚放大视频帧,逐秒查看人群动作。他们的跪倒并非同步,而是由外围向中心扩散,节奏与信号畸变的时间曲线完全吻合。这不是自发行为,是某种引导的结果。
“不是攻击,是重塑叙事。”她低声说。
市场团队迅速介入,启用行为识别程序筛查账号网络。五分钟内,五个高频联动账号被锁定。它们Ip地址分布跨省,但发文时间精确到秒级同步,语言风格统一,用词偏好高度重合。更关键的是,这些账号从未参与其他话题讨论,只围绕“系统异常”“联盟控制”等关键词反复输出。
“水军矩阵。”一名分析师确认,“背后有人统一策划。”
林晚站在主控台前,目光扫过不断弹出的新数据。她抬起眼,看向身旁正在记录的年轻女成员。对方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显然已被眼前的信息洪流压得喘不过气。
林晚微微闭眼,集中精神,凝视她的双眼。刹那间,“心灵洞察之镜”开启。对方脑海中的思绪如潮水般浮现——最强烈的念头不是恐惧,而是怀疑:“我们能拦住信息,但拦不住人心。”
林晚睁眼,神色未变。她知道,这不只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整个团队潜藏的焦虑。敌人不一定要推翻真相,只要让公众开始质疑,就能动摇联盟的根基。
“不只是溯源。”她重新接通通讯,“还要预判他们下一步想让我们变成什么形象。”
命令传下后,团队调整策略。不再局限于拦截删帖,而是反向追踪信息投放路径。他们发现,部分关键帖文在被截图前已被删除,操作手法干净利落,显然是经过训练的反侦察行为。更棘手的是,主流社交平台的推送机制开始出现偏移——带有阴谋论倾向的内容自然流量上升,而联盟官方账号的澄清贴阅读量持续下滑。
“他们在操控推荐逻辑。”另一名成员指出,“不是靠刷量,是利用平台规则漏洞。”
林晚点头。这种手段比粗暴的造谣更危险。它不动声色地改变公众的认知环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被设定的解释框架。
她调出缓存服务器日志,命令技术端恢复已删除内容。通过设备指纹比对,一条境外中转节点浮出水面。该节点三个月内曾多次接入云都本地网络接口,最近一次连接发生在东区信号异常前四小时。
“查它接触过的所有本地接口。”她拨通老陈的线路,“特别是非官方备案的临时接入点。”
“已经在做了。”老陈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安全权限已调用,历史访问记录正在提取。”
林晚回到主控台,在日志系统中签署《舆情响应预备令》。这份文件授权市场团队在二十四小时内可自主发布澄清声明,无需逐级审批。这是联盟成立以来,首次将紧急响应权下放至非战斗部门。
“他们要打的是心理战。”她对团队说,“所以我们不能只做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