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身:“把所有非必要后台程序关闭,启用量子节点处理异常信号建模任务。另外,通知技术支援组,协助重构采集协议,改为非线性触发模式。”
“非线性?意思是……放弃连续采样?”
“对。我们不再假设它是稳定存在的实体。把它当成一个会‘闪现’的存在来捕捉——只记录突变前后0.1秒内的完整信号链。”
指令下达后,她再次进入科研室。大多数人已回到岗位,有人正低声讨论传感器布设角度,有人调试新编写的触发脚本。那个曾满脸焦虑的年轻人,此刻正专注地修改代码,光标在函数入口处反复跳转。
林晚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儿,轻声说:“记住,我们不怕它藏得多深,只怕我们问错了问题。”
青年手指顿了一下,随即加快了敲击速度。
她转身离开,脚步未至门口,忽然停下。
主控台方向传来一声极短的提示音——不是警报,而是数据重连成功的标识。她快步走回屏幕前,发现刚才中断的远程监测链路竟自动恢复了。不仅如此,一段新的波形数据正在缓缓加载,来源正是零号点深层传感阵列。
她调出对比图谱。这一次,信号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噪点,而呈现出某种周期性的凹陷结构,像是被什么东西有规律地“吸走”了一部分能量。
她立即接通科研组:“立刻锁定这段数据的时间戳,检查当时是否进行了主动探测?”
“没有。”对方回答得很肯定,“那时我们刚中断实验,所有发射装置都处于待机状态。”
林晚盯着那道凹陷,眉头微蹙。如果这不是他们发出的信号,也不是环境噪声,那它是从哪来的?又是被什么“带走”的?
她转向地理热力图,目光落在那片标记为“低频扰动区”的荒废工业带上。那里是调查小组明日计划进入的区域,目前尚无人员进驻,只有几台远程传感桩在运行。
就在这时,其中一台传感桩的信号突然抖动了一下,随即恢复正常。幅度极小,若非她一直盯着,几乎难以察觉。
她将那段波动单独提取出来,放大频谱。三秒一次,五次循环,暂停。
和水膜的节奏一致。
她的手指慢慢搭上桌面,开始同步敲击。
一下,两下,三下。
五次循环,暂停。
再重复。
科研室那边传来低语:“新的采集协议已经部署完毕,随时可以启动第一轮刺激测试。”
林晚没有回头,只淡淡说了句:“等一等。”
她盯着屏幕上那道刚刚出现的凹陷波形,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那不是被“吸走”的能量。
那是被“复制”后又放回来的残影。
她的嘴唇微微动了动,还没来得及开口,主控台左侧的备用显示器突然自动亮起,一行未经授权的数据流开始滚动:
【输入模式识别中】
【匹配进度:7%】
【响应协议初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