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将存储盘插入主控台的瞬间,屏幕亮起一串跳动的数字。她没有多看一眼,手指直接划过界面,调出资源调度模块。刚才那条离线日志已被封存,标记为“待验证”,但她清楚,现在不是追查的时候。
“启动一级资源审计流程。”她的声音穿过加密频道,落在六个终端上。
几秒后,回复陆续抵达。科研组长确认接收指令,市场团队负责人请求临时权限扩容,调查小组组长则提出人力不足的问题。林晚逐一回应,语速平稳,每句话都带着明确指向。她知道,这些人已经从最初的怀疑转为执行,但信任不等于效率,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她切换至科研组数据流,屏幕上列出三十七项在研项目。其中两项被标红——是基础模型优化任务,正占用核心计算资源。林晚快速浏览设备使用率图表,发现三台量子解析仪处于闲置状态。她立即批准启用,并指派备用团队接管原任务中非紧急部分。
“你们可以继续优化模型,”她在语音通道里说,“但优先保障审计所需算力。”
科研组长沉默两秒,回了一句:“明白,马上调整。”
林晚没再多言。她清楚对方的犹豫来自哪里——那些模型本是用来分析未知力量特性的,突然中断,等于推迟了对威胁的认知进度。可眼下,组织运转的稳定性比单项研究更重要。
她转向市场团队。负责人上传了一份舆情监控资源清单,却在备注栏写着“建议暂缓全面激活AI集群”。林晚点开通讯窗口,接通语音。
“你在担心什么?”她问。
对方停顿了一下,“一旦大规模调用,系统会留下访问痕迹。如果……那个东西真的在监视我们,它可能会察觉。”
“所以我们要更快。”林晚的声音没有起伏,“我不是要你现在发动宣传,而是确保能在十分钟内发布声明。你只需要告诉我,能不能做到。”
“能。”对方终于答。
“那就授权你临时调配AI集群。所有操作记录自动加密,执行后即时清除缓存。”
通话结束,林晚看到对方的状态从“待命”变为“运行中”。她轻轻呼出一口气,目光移向调查小组提交的报告。人力数据显示,目前可联络的外围人员仅有十二人,远低于标准战备配置。
她调出后勤主管提供的预备役名单,逐行筛查背景信息和过往任务记录。七个人的名字被圈出,都是曾经参与过高风险行动且未暴露身份的线人。她将名单转发给调查小组组长,并附加一条指令:建立双盲通讯链路,每次联络更换加密协议,禁止使用固定频段。
“这七人由我直接监管,”她在消息末尾补充,“有任何异常,第一时间切断联系。”
调查小组组长很快回复:“已部署,预计两小时内完成接入。”
林晚关闭对话框,抬头看了眼时间。距离她发出命令还不到四十分钟,已有四条战线开始响应。但她知道,真正的难点不在执行,而在整合。
各部门提交的数据格式五花八门。科研组用的是技术参数编码,市场团队沿用传播效能评分体系,调查线则依赖经验评级。这些数据无法直接汇总,更别说形成统一判断依据。
她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凝视屏幕上的通讯列表。第一个浮现的是市场团队负责人。对方的情绪并非抗拒,而是一种隐忍的压力——害怕自己做出错误判断,导致联盟暴露。林晚收回视线,又扫过其他几人:科研组长焦虑于资源分配可能影响研究进度;调查组长则担忧新纳入的线人不可靠。
她站起身,走到指挥区中央的环形终端前,按下全员通话键。
“所有人注意。”她说,“从现在起,所有依预案行事者,后果由我一人承担。”
房间里安静了一瞬。
“你们不需要再权衡利弊,也不必担心责任归属。我要的是速度和准确。如果有问题,我会叫停。但如果我没说话,就代表你们的决策被认可。”
她停顿片刻,调出一张新的资源图谱投射到主屏。“防御性技术列为第一优先级,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