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掌从门禁识别区移开,金属门无声滑启。她没有立刻迈步,而是侧身让过一道微弱的反光——那是主控台边缘残留的蓝光,在凌晨五点的静谧中微微跳动。她抬眼扫过走廊尽头的备用会议室,五道身份验证信号已全部亮起绿灯。
她走进去时,会议桌前的人几乎同时抬头。科研组长正在调试终端,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市场团队负责人翻着平板,眉头微蹙;调查小组组长靠坐在椅背,双手交叠放在桌沿;苏悦坐在靠窗一侧,笔记本摊开,笔尖悬停在纸面;最后一人是后勤调度主管,正低头检查加密通讯器的连接状态。
林晚走到主位前,并未坐下。她将一块便携存储盘插入接口,大屏随即切换为数据投射界面。三组信息并列展开:一段音频波形图、一张城市地图上的环形标记点分布,以及城南数据中心那十四秒磁场畸变的记录曲线。
“这不是系统故障。”她的声音不高,但足够清晰,“也不是人为攻击。”
科研组长抬起头,“你说它不是组织?”
“也不是个人。”林晚看着他,“它是某种反应机制。我们之前的行动,触发了某种预设响应。”
市场团队负责人合上平板,“你是说,有人设了警报,只要我们突破某条防线,就会自动激活?”
“不完全是。”林晚调出舆情发布节点的时间轴,“这些账号的行为模式不符合常规操控逻辑。它们像被同步唤醒的节点,而不是由一个中心指令驱动。”
调查小组组长身体前倾,“所以你怀疑背后没有指挥者?”
“有指挥者,但它可能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林晚顿了顿,“我刚才用了‘心灵洞察之镜’,不是针对你们任何人,而是为了确认一件事——在座各位的真实反应。”
她目光依次扫过每个人的脸。科研组长眼中藏着一丝兴奋,那是面对未知技术谜题时本能的好奇;市场负责人表面镇定,可瞳孔深处有一瞬的收缩,那是对失控传播的深层恐惧;调查组长的眼神稳定,但下颌肌肉轻微绷紧,透露出战斗即将来临的警觉;苏悦始终握着笔,指节并未发白,反而有种沉住气的冷静;后勤主管则在听到“非人力量”时呼吸放缓了一拍,那是理性大脑在强行压制本能惊疑。
这些细节,只有通过能力才能捕捉。
“我知道这听起来难以接受。”林晚收回视线,“但我们已经经历过三次危机。第一次是信息泄露,第二次是舆论围剿,第三次是技术对抗。每一次我们都赢了,因为我们提前做了准备。而现在,我们必须为第四次做准备——这一次,对手可能根本不会按规则出牌。”
科研组长开口:“如果真是某种自动化响应系统,那它的核心逻辑是什么?监测、定位、反馈?还是……更复杂的推演?”
“目前无法判断。”林晚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知道我们在哪里。”
市场团队负责人皱眉:“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预警,公众会不会以为我们在制造恐慌?尤其是刚经历上次事件不久。”
“你不只是担心舆论。”林晚忽然看向她。
对方一怔。
林晚再次启动能力,短暂凝视。她看到的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害怕一旦应对失当,会牵连无辜民众陷入混乱。
“你说得对。”林晚语气放缓,“我们不能让普通人卷入这场看不见的对抗。所以我提议,所有对外动作必须控制在最小范围。市场线立即制定分级信息发布预案,只在必要节点释放有限信息;科研线重启应急研究模块,重点分析磁场异常与地下热源的关系;调查线恢复高危线人联络,但暂停实地排查,先建立远程监控网络。”
她停顿片刻,“我称之为‘三线预备方案’。”
会议室内安静下来。
苏悦终于放下笔,“你觉得它还会再动?”
“一定会。”林晚说,“b-7仓库爆炸前三分钟,那些自动脚本上线。这次磁场波动发生在任务结束后十七分钟。间隔在缩短。”
调查小组组长缓缓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