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室的主屏上,“夜瞳计划”的红色标记仍在闪烁,那条新浮现的线索——与军工研究所财务主管同名的担保人——被林晚用标线牢牢锁定。她指尖在控制台上轻点两下,将这条信息同步推入紧急研判会的共享界面。倒计时归零,系统自动接通联盟高层通讯频道,七位核心成员的影像依次出现在环形屏幕中。
“各位,”林晚开口,声音平稳,“三小时前,调查小组从城西配电站取回一组服务器与纸质档案。其中一份烧焦边缘的会议纪要,提到了‘赵铭系资源池’与七家科技企业的关联。更关键的是,这些企业近期的技术活动,全部指向一个代号——Y.t.,夜瞳。”
她调出三维图谱,三项证据并列呈现:会议纪要的扫描件、境外资金流向的时间轴、以及硬盘中提取的数据包上传记录。
“所有异常数据同步发生于每日凌晨两点十五分,持续十七分钟。”她的目光扫过屏幕,“而就在这个时间段内,‘星轨资本’旗下的七家企业,连续三次同步更新了加密协议版本。这不是巧合,是指令响应。”
一位委员皱眉:“仅凭时间重合,是否足以定性?若对方只是利用相同技术架构……”
林晚没有反驳。她微微前倾,视线落在对方双眼上,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那一瞬,她看到的不是怀疑,而是担忧——担忧贸然行动会引发市场震荡,担忧联盟多年积累的信任被一次误判摧毁。
她收回目光,语气放缓:“我理解你的顾虑。但如果我们等到他们完成部署再反应,代价可能是一整套城市应急系统的瘫痪。”她按下播放键,一段音频在会议室响起。
“……待‘夜瞳’激活,第一波攻击将切断三大数据中心的备用链路。”
杂音干扰严重,但指令清晰。
全场沉默。
另一位委员低声问:“来源可靠?”
“来自服务器本地存储的未加密日志。”林晚回答,“传输路径已被截断,原始设备由双人封存,鉴证组正在做笔迹与纸张年代分析。”
第三位委员仍持保留意见:“即便属实,我们现在公开,会不会打草惊蛇?一旦他们转入地下,后续追踪更难。”
林晚点头:“所以,我们不急着曝光。”
她切换画面,展示“三阶揭露法”的框架。
“第一阶段,发布技术白皮书,只公布资金异常与协议同步模式,由云都理工学院网络安全实验室背书;第二阶段,在防御系统上线后,进行封闭式攻防演示,向监管机构直观展示威胁;第三阶段,配合执法部门依法启动调查程序。”
“我们要的不是舆论声讨,”她说,“是让规则重新立起来。”
会议室陷入短暂安静。随后,第一位委员缓缓点头:“我同意。先以技术报告形式释放信息,既能稳住公众情绪,也能试探对方反应。”
第二位委员也表态:“科研团队那边需要支持吗?”
“需要真实攻击样本。”林晚转向调查组长,“你们得再回去一趟。”
调查组长立刻回应:“可以。但不能强拆电源,否则他们会察觉。”
“不必。”林晚调出配电站平面图,“在夹层外侧安装被动监听装置,捕捉下一次数据上传的完整流量。只要抓到一次明文指令,就能反推出他们的通信密钥。”
“风险在于,他们可能更改上传时间或加密方式。”
“那就多布几个点。”林晚指着图纸上的三个隐蔽角落,“三个采集端同步记录,哪怕只有一个成功,也能拼出部分数据。”
会议结束前,她最后强调:“所有人暂停一切对外宣传节奏。苏悦,你手里的‘城市护盾’系列,推迟发布。”
苏悦在侧边终端确认:“已通知团队,素材全部撤回。”
“等第一阶段白皮书发布后,再顺势推出。”林晚补充,“那时,我们不只是守护者,更是真相的揭示者。”
会议结束后,林晚没有起身。她调出内部调度面板,确认调查小组的装备清单已审批通过,监听设备将在二十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