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自动审查机制,利用语义模糊地带扩大影响。
“他们在测试反应阈值。”林晚说。
旁边的公关负责人点头:“只要我们不动,他们就会加大投入。”
“那就让他们加。”林晚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再放一条消息出去——这次说‘部分核心成员质疑样本真实性’,用更强烈的措辞。”
“风险太大。”对方提醒,“万一被截获,可能动摇外界信任。”
“真正的信任不会因为几句话动摇。”林晚的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而且,我们现在要的不是防御,是引蛇出洞。”
新指令下发后,她回到自己的指挥位,调出联盟内部通讯日志。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所有涉及样本讨论的加密频道均无异常访问记录,说明敌方尚未渗透进核心系统。但他们能如此迅速地捕捉并利用虚假信息,意味着监听网络依然存在,且运作高效。
她闭了闭眼,精神略有疲惫,但意识清醒。今天第二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的机会还未动用,她留着应对突发状况。
时间推进到晚上九点四十三分,新的异常出现。
一个从未露面的本地账号,在某个高校技术论坛发帖:“听说那个所谓的‘关键技术样本’,其实只是普通民用设备改装?”帖子下方很快有人回复:“不止,据说还能远程触发群体心理波动。”
林晚睁开眼,目光锁定这条评论。
这不是他们设计的诱导内容。
这是对方主动抛出的新方向——把样本定义为心理操控工具。
她立即调取该账号注册信息。使用临时邮箱,绑定虚拟身份,登录设备为公共网吧终端。典型的单次任务型马甲号。
但问题在于,这个说法太过精准。
它直指样本最核心的潜在功能,甚至用了“心理波动”这样专业的表述。普通水军不可能掌握这种细节。
除非,他们内部有知情人泄露。
林晚的手指停在通讯键上方,却没有按下。现在还不能惊动任何人。她需要确认,这到底是试探,还是已经渗入的信号。
她转头看向技术主管:“把刚才那个境外Ip的所有交互记录导出来,重点看有没有与本地号码的间接关联。”
“已经在做了。”对方头也不抬,“发现一次通过第三方缓存服务器的间接握手,时间是二十分钟前。”
林晚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眼神渐冷。
对方不仅在监听,还在与境内节点保持联络。
她拿起加密笔,在工作板上写下三个坐标:废弃数据中心、网吧所在街区、境外Ip跳转终点。三者之间,必然存在一条未被发现的传输链路。
她的指尖再次贴上屏幕边缘,像在确认某种存在。
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数据仍在滚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