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从全息投影框边缘收回,指尖残留的凉意被掌心体温迅速吞没。她转身离开观察区,脚步没有停顿,走廊灯光随着她的移动一节节亮起。科研室的门在身后合拢,密封锁扣发出轻微的吸气声。
八分钟后,她推开舆情指挥中心的金属门。主控屏上滚动着城市社交平台的实时数据流,情绪热力图呈现出一片淡黄,表面平静。但她一眼就捕捉到三处异常跳动的红点,集中在财经与科技板块的交界区域。
“调出过去十二小时所有提及‘技术组织’和‘市场干预’的原始帖文。”她的声音不高,但整个操作区立刻安静下来。
一名分析师快速响应,将十几条匿名发言投射到侧屏。措辞都很克制:“听说某机构在背后操控数据?”“公益项目真的能脱离资本影响吗?”没有直接指控,也没有具体名称,但关键词组合与联盟近期行动高度重合。
林晚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在触控面板上划过,将这些信息源的时间轴并列排列。它们分散在不同平台,发布时间相差不超过七分钟,传播路径却呈现出相似的跳跃模式——先由小号发布,再通过几个中等影响力账号二次加工,最后流入公共讨论区。
这不是自然发酵。
“追踪初始节点的技术特征。”她下达指令,“查设备指纹、Ip跳转路径、内容生成逻辑。”
技术人员立即接入溯源系统。林晚站在屏幕前,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的脸。一名主分析师眉头微皱,正在比对历史行为模型。她走近,在他抬头的瞬间凝视其双眼。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他的思维正锁定在一个熟悉的水军操作模板上:分阶段释放模糊质疑,诱导第三方媒体跟进,最后由权威渠道“被动澄清”,完成舆论定调。这种手法曾在五年前一场资本围猎中出现过,而那次事件的背后推手,正是赵铭掌控的旧势力网络。
林晚收回视线,心跳没有加快,呼吸依旧平稳。她已经确认,这不是偶然噪音。
“标记所有关联账号,建立黑名单预控机制。”她低声说,“但不要封禁,也不要反向曝光。”
分析师有些迟疑:“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形成认知惯性。”
“我们不是放任。”林晚的手指轻点桌面,“是在等他们暴露更多。”
她转向另一名成员:“准备一条内部消息,只在可信的小范围渠道流出。内容是——‘联盟内部对样本来源合法性存在分歧’。”
“这会不会……”那人刚开口。
“会被人利用?”林晚接上话,“就是要让他们利用。”
命令逐级传达下去。技术组开始模拟可信度评估模型,公关组调整信息发布节奏,网络安全员则启动境外Ip监控协议。整个指挥中心进入低频运转状态,没有喧哗,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指令确认音。
两小时十七分后,警报轻响。
一个未登记在案的境外Ip账号,在某专业论坛首次引用了那条“内部分歧”的说法,并附带一段伪造的会议记录截图。发布时间距离信息流出仅一百零三分钟,远超正常信息传播延迟。
“抓到了。”主分析师低声说。
林晚走回主控台,调出该账号的历史活动记录。它曾在三年前短暂活跃于一场针对科研机构的抹黑战役中,随后沉寂。如今重新上线,使用的仍是同一套加密跳转服务,节点位置分布在已清除的两个旧据点周边。
她打开地图界面,将三个异常信号源的位置标出。三点连成的区域,恰好覆盖了云都西南角一处废弃数据中心的辐射范围。那里曾是赵铭早期布局的信息中转站,两年前被官方查封,但地下光纤网络从未彻底切断。
林晚在终端上输入指令,将这份分析报告加密上传至调查小组待阅目录。她没有立即申请实地排查,而是继续盯着屏幕,观察那个境外账号的后续动作。
它没有停止。
十分钟内,又在两个行业社群转发相同内容,语气更加笃定,甚至加入了“知情人士透露”这样的引导词。每一次转发都精准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