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纹路极细,呈螺旋分布,围绕芯片中心均匀延展,像是某种微型刻录标记。
“像是人工植入的编码结构。”他说,“但我们没见过这种工艺。”
林晚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凝视对方双眼。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技术判断上,脑中反复比对着几种可能的加密方式,没有回避,也没有隐藏。但她注意到,他在思考时习惯性地用笔尖轻敲桌面,节奏与之前不同——比平常慢了半拍。
她退出能力状态,没有追问。有些变化不需要解释,只需要留意。
“先不做数据提取。”她下令,“对这圈纹路做三维建模,看看它是否影响信号传导路径。”
操作重新开始。探针改道绕开主接口,从侧向微孔注入惰性气体,采集周围环境电荷分布。数据显示,该区域存在微弱但稳定的电场扰动,周期为每七秒一次。
“定时唤醒机制?”有人猜测。
“不像是为了传输。”科研负责人摇头,“更像是……确认存活。”
林晚眉头微蹙。确认谁的存活?
她调出上次心理测评系统的异常记录,对比当前电场频率。两者并不匹配,但存在相似的脉冲模式——都是以低频震荡维持长期潜伏状态。
“这不是单纯的监听模块。”她低声说,“它在等待某个信号。”
科研负责人看向她:“你是说,它被设计成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激活?”
“有可能。”她目光落在芯片中央那圈螺旋纹路上,“我们现在拿回来的,也许不只是一个样本。”
话音未落,监控系统突然发出低鸣。真空操作舱内部温度出现轻微波动,幅度不到一度,持续时间仅三秒。安保日志显示无外部干扰,电力供应正常。
“刚才那个波动,”林晚问,“是不是发生在电场扰动峰值时刻?”
技术人员核对时间轴:“是的,正好第七秒整。”
她沉默片刻,转身走向通讯终端。
“通知所有部门,提升一级警戒等级。”她的声音平稳,“关闭非核心对外接口,限制内部数据流动权限,只保留指挥中心与科研室之间的直连通道。”
有人问:“要通知上级吗?”
“暂时不用。”她说,“我们现在掌握的信息还不足以支撑决策,但足够让我们保持清醒。”
指挥中心灯光调至夜间模式,屏幕群持续滚动各项监测数据。林晚站在科研室观察窗前,看着那枚裸露的芯片静静躺在操作台上,指示灯依旧规律闪烁。
科研负责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初步报告:“我们尝试模拟断电重启,但它在恢复供电后,电场扰动周期缩短到了五秒。”
“说明它察觉到异常了。”她说。
“下一步怎么做?”
她望着玻璃另一侧的设备,许久未语。最终开口时,声音很轻:“继续记录它的行为模式。不要试图破解,也不要强行读取。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揭开它的秘密,是让它以为自己在掌控之中。”
他点头离开。林晚没有动。她的手指轻轻贴在观察窗边缘,感受到一丝极细微的震动——像是某种低频共振正从舱体内部渗透出来。
窗外,云都的霓虹依旧明灭如常。
指挥大厅的主屏上,一条新的监测线悄然升起,无声地切入原本平稳的数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