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画面里,那扇半开的金属门静止不动,主控芯片的指示灯仍在规律闪烁。林晚盯着屏幕边缘的一道细微划痕——那是排风栅格改装后留下的痕迹,她将这段影像单独锁定,标记为“优先溯源”。
她按下通讯键:“切断所有非必要频段,启用备用信道。”
指令下达后,撤离路径回放开始自动校验。三名队员的身影在热成像中逐帧移动,轨迹清晰,未见异常波动。直到他们穿过地下通道最后一道闸门,红外监测确认无追踪信号附着,她才松开一直悬在控制台上的手指。
“允许返回基地。”
调查队长带队进入接应区时,天色已亮。他摘下防护面罩,额角还带着汗渍,手中紧握的银灰色密封袋没有一丝破损。交接前,林晚远程启动了三层验证程序:生物识别、信号屏蔽检测、物理封条完整性扫描。全部通过后,她亲自出现在科研室入口。
科研团队负责人已在等候。林晚凝视他的双眼,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对方脑海中浮现的是操作流程图、风险评估表和一组正在预演的数据模型,没有任何迟疑或隐瞒。她收回视线,点头示意交接继续。
密封袋被送入真空操作舱。舱体闭合瞬间,外部读数立即跳转为负压状态。林晚站在观察窗外,看到第一层外壳被机械臂缓缓剥离,内部电路板暴露在无尘环境中,指示灯依旧稳定明灭。
“数据活性保持良好。”科研负责人低声说,“接下来是核心模块提取。”
林晚提醒:“注意排风栅格的改装细节。我们怀疑样本可能携带被动监听装置。”
对方立即调出电磁扫描界面,背景噪声图谱显示无持续信号发射,但存在间歇性微波反射,频率与建筑结构共振区间吻合。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在拆解区域加装电磁吸收层,防止任何潜在信息外泄。
“先做静态分析。”林晚说,“记录每一步操作日志,发现异常立刻暂停。”
市场团队的接入请求在此时弹出。她转入视频会议模式,画面中几名成员已就位,面前摊开着舆情监测面板。
“样本已经安全入库。”她说,“破解工作正在启动,但我需要你们现在就开始准备应对方案。”
一名女分析师抬头:“我们目前掌握多少?”
“不是结果,是可能性。”林晚回答,“敌人知道我们在查,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拿到了什么。我们要利用这个时间差。”
会议桌另一端传来翻页声。有人问:“要不要提前释放部分信息,抢占舆论主动权?”
“不行。”她语气平静,“我们现在释放任何内容,都会暴露获取样本的事实。一旦他们意识到行动失败,会立刻切换备用系统,甚至制造假证据反咬一口。”
会议室安静下来。
“那就等?”有人低声问。
“不是等。”林晚站起身,走到主控屏前调出三组预案框架,“而是准备好三种回应方式——揭露型、防御型、引导型。你们现在要做的,是模拟每一种情况下的公众反应曲线,预设关键词响应机制,确保在二十四小时内能完成舆论转向。”
她顿了顿:“另外,加强社交平台高频词监测,特别是‘心理干预’‘认知操控’这类术语的异常聚集。如果有人突然提起这些概念,不管来源是否可信,第一时间上报。”
会议结束,林晚退回指挥中心。苏悦的消息在同一时间弹入加密频道:“客户投诉量下降百分之四十,但新增两起相似案例来自不同行业,初步判断是测试性投放。”
她回复:“继续追踪源头,别惊动对方。”
科研室传来新进展提示。拆解已完成第二阶段,核心芯片裸露在外,表面镀层完整,未触发自毁机制。团队正准备接入专用读取设备。
林晚走进观察区,隔着防爆玻璃注视着舱内操作。机械探针即将接触芯片接口的刹那,科研负责人忽然抬手示意暂停。
“这里有不对劲。”他指着显微图像,“封装胶边缘有一圈环状纹路,不是生产压痕。”
林晚凑近屏幕。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