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六秒。”
门锁结构发出轻微松动声。红灯闪烁频率变慢,随即熄灭。
“成功。”队员低语。
调查队长伸手握住门把,缓缓下压。金属门向内滑开一道缝隙,内部昏暗的设备间显露一角。中央台面上,主控芯片封装在透明防护壳内,指示灯规律明灭。
“目标可视。”他说,“准备取样。”
林晚的目光落在芯片右侧的散热模块上。根据科研组分析,这类设备在断电超过两秒后会自动清除核心数据。他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封装。
“屏蔽袋准备。”她提醒,“接触芯片前确认外壳无电流残留。”
调查队长从战术包取出银灰色袋子,另一名队员上前检查接口状态。就在手即将触碰到防护壳的瞬间,房间顶部的排风栅格传来一丝异动。
林晚猛地抬头。
监控画面捕捉到栅格边缘有微弱反光——像是涂层金属表面反射了设备灯光。她迅速放大图像,发现栅格固定螺钉的位置与建筑图纸存在偏差。其中一颗螺丝比其他略高,且周围有新划痕。
“别碰主控台。”她立刻出声,“上方有隐藏传感装置。”
调查队长停住动作。他仰头观察,缓慢调整视角。那颗螺丝的确不自然,像是被动过之后又被强行拧紧。
“不是原装件。”他说,“有人改装过。”
林晚调出建筑原始结构图,对比当前影像。排风管道本应直通屋顶,但在这一层做了U型弯折。这种设计通常用于安装监听或监控模块。
“他们知道我们会来。”她低声说。
调查队长缓缓退后半步,示意队员收手。取样任务尚未完成,但环境已发生变化。原本只是获取样本的行动,现在变成了判断陷阱深度的过程。
“现在怎么办?”队员问。
林晚没有马上回答。她看着屏幕上那颗突兀的螺丝,想起科研负责人曾提到,这类干扰系统的校准依赖环境反馈。如果敌人预判了他们的行动路径,并在关键节点布置监测,那么整个反击计划都可能被反向追踪。
“保持当前位置。”她说,“不要关闭断电状态,也不要移除探针。”
她需要确认这个改装是实时监控,还是仅用于事后追溯。如果是前者,对方此刻可能已经察觉入侵。
她再次凝视通讯屏中调查队长的眼睛。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短短四十秒内,她看到的是对方脑海中清晰的任务记忆、对突发状况的评估流程,以及一条不断更新的风险清单。没有隐藏信息,也没有被操控的迹象。
她收回视线,头痛比上次更明显。
“你们仍然可控场。”她说,“但不能再按原计划取样。”
调查队长点头。“换方式?”
“先把探针留在原位。”林晚说,“让它继续发送伪造信号,维持系统假象。然后退出房间,保留门缝状态。”
“可这样拿不到芯片。”
“暂时不需要。”她盯着屏幕上那颗螺丝,“我们要让他们以为计划顺利,而不是惊动守网的人。”
队员开始后撤。调查队长最后一个离开,轻轻带上门,留下约五厘米的缝隙。主控室内的指示灯依旧闪烁,仿佛一切未曾发生。
林晚调出外部监控,确认小组撤离路径安全。她的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犹豫片刻,最终将那段异常螺丝的影像单独截取,存入加密文件夹。
指挥中心的灯光映在她脸上,冷白一片。她盯着主控屏,直到画面定格在那扇半开的金属门上。
门缝里的芯片仍在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