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指尖还压在通讯键上,话音未落,频道那头已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与金属碰撞的闷响。她盯着屏幕上六道绿色光点迅速远离建筑主体,呼吸比刚才更沉,却不敢放松分毫。
大楼火光渐起,外部监控画面被浓烟切割成碎片。她没有移开视线,而是将终端切换至内部残余信号源——主控室那台离线终端仍在运行,日志最后更新时间是十五分钟前,系统早已断网,可数据流动轨迹清晰可辨。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目光已转向另一组界面。指挥中心内其他成员陆续松懈下来,有人摘下耳机低声交谈,有人靠椅背揉着太阳穴。这场行动结束了,他们这么认为。
但她不能。
她调出云都金融监管系统的公开接口,输入权限密钥,切入企业级交易流水层。屏幕滚动刷新,密密麻麻的账户编号与金额条目快速掠过。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关闭趋势图、屏蔽大宗交易,只保留近七十二小时内完成跨境结算的小型企业记录。
三家公司的名字跳了出来。
“恒远机电”“北纬科技”“启明通联”,注册地分散在三个城区,经营范围无交集,股东结构毫无关联。但它们在过去四十八小时里,分别向境外两家空壳公司支付了相同数额的资金——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且总额刚好覆盖某类高敏频段接收装置的采购单价。
林晚暂停滚动,将三笔转账路径并列展开。资金经由离岸中转两次,最终流向一个位于东南亚的数据港,申报用途写着“民用通信设备引进”。她不动声色地记下收款方编号,又调取这三家公司近三个月的税务申报表。
异常出现在上周。
在此之前,这三家企业均处于低活跃状态,营收稳定但增长停滞。可从三天前开始,账面突然出现多笔预付款项,来源不明,且全部在到账两小时内转出。更关键的是,这些资金流动并未触发任何预警机制——它们完全合规,像是被精心计算过的正常商业行为。
她靠向椅背,手指轻轻敲击扶手。
前世她在财务审计部门待过两年,见过太多洗钱手段,也参与过一次跨国资金追踪项目。这种模式她不陌生:用合法外壳包裹非法目的,通过时间差和地理隔离规避审查,每一步都踩在监管盲区边缘。
而现在,它又出现了。
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启加密论坛爬虫程序,关键词设为“共振干扰”“信号压制”“静默通道”。几分钟后,几条匿名帖文被筛选出来。
一篇发布于某技术社区冷门分区的帖子引起她的注意。标题是《关于非线性频段耦合的可能性探讨》,内容看似专业讨论,实则详细描述了一种能绕过现有反制系统的技术构想。文中提到的参数组合,与“夜影-2”曾遭遇的干扰波形高度相似。
发布时间是昨晚十一点十七分,距离总部爆炸不到四十分钟。
她继续翻看回复,发现有三名不同Id的用户在同一时间段内以几乎一致的语气补充“理论可行性”,用词精准,逻辑严密,像是提前排练过的配合。更奇怪的是,这些账号注册时间不足一周,历史发言仅限该帖,之后便再无活动。
她截下所有信息,转接到调查小组队长的私密频道。
“把黑幕总部服务器残存的日志再筛一遍。”她说,“重点找‘移交’‘样本’‘项目组’这几个词相关的加密片段。”
对方沉默几秒才回应:“硬盘损毁严重,很多数据无法恢复。”
“尽力就行。”她声音平稳,“特别是涉及‘灰域’或类似代号的内容。”
五分钟后,一条残缺记录传回。
【……样本移交至‘灰域’项目组……启动双轨反制协议……执行周期72小时……】
林晚盯着那行字,指节微微发紧。
“灰域”不是黑幕组织内部常用术语。她从未在过往资料中见过这个名称,也不记得赵铭或其他高层提过类似计划。但它出现了,而且是在她刚刚摧毁数据中心后,立刻进入执行阶段。
这意味着什么?
不是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