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监控模块捕捉到一份加密档案的传播记录,标题赫然是《林晚:幕后操盘手的真实身份》。附件包含伪造的学历证明、篡改的银行流水,以及一段经过深度合成的讲话视频,内容暗示她才是整个事件的煽动者,目的是借舆论打击竞争对手。
林晚没有下令封锁。
她打开内部通讯,找到市场团队的技术分析员。“把这份档案拆开,做成教学案例。标题就叫《如何识别信息战》。”
“你要我们主动提这个?”
“对。”她说,“别回避,直接讲清楚每一处造假痕迹。字体偏差、时间戳错位、Ip跳转路径……让公众自己判断。”
半小时后,一支五分钟的科普短片上线。没有情绪化指责,只有冷静的技术解析。视频结尾,一行白字黑底的文字静静浮现:“当真相被攻击时,最好的回应不是沉默,是照亮。”
林晚起身走到主控台前,拿起录音设备。她没有看稿,语速平稳:“他们害怕真相,所以制造谎言;我们不惧攻击,因为我们站在光里。”
这段话被剪成十五秒短视频,附在科普片之后发布。没有配乐,没有特效,只有她的脸和声音。
十分钟内,转发量破百万。
她回到座位,看到陈锐发来最后一条消息:“所有设备已完成离线预载,触发器心跳感应模式已校准。”
她回复:“收到。”
此时,大屏上的热力图已完全变色。全球二十多个城市出现自发集会,抗议人群举着写有“还钱”“停止欺诈”的标语。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宣布暂停与涉事公司的合作审查,监管部门表态将介入调查。
林晚关闭“心灵洞察之镜”,指尖轻轻抚过桌面。她的呼吸很稳,眼神沉静。
终端突然震动。一条紧急推送跳出:黑幕组织总部安保等级再度提升,外围巡逻频率增加百分之四十。与此同时,潜入小组的待命状态保持稳定,生命体征监测数据显示全员处于清醒且放松状态。
她调出任务倒计时。距离预定行动时间还有十六小时二十三分钟。
主屏角落,一则新闻快讯自动刷新:“国际反金融犯罪联盟发表声明,支持本次调查行动,并呼吁各国协同追责。”
林晚伸手,将这条消息置顶。
她刚要切换界面,通讯灯再次亮起。是市场团队策划主管。
“有个记者问,你们到底是谁?”对方说,“我们该怎么回答?”
林晚看着屏幕,片刻后开口:“告诉他们,我们是那些曾经闭嘴的人,现在决定说话了。”
对方沉默了几秒,轻轻应了一声“好”。
通话结束。
她没有动。主控室内灯光微弱,映在她脸上。大屏上的数据仍在滚动,热度曲线稳居高位,舆论风向彻底扭转。
她低头看了眼时间。
指针指向凌晨一点十七分。
门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有人送来一杯温水,放在桌角,又悄然离开。
她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放下时,杯底与桌面碰出一声轻响。
终端忽然弹出一条自动警报:南太平洋某岛屿服务器群出现异常登录尝试,Ip地址与黑幕组织早期活动记录匹配。
她重新坐直,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
屏幕蓝光映在她眼中,像一道未熄的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