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林晚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指尖在终端边缘轻轻敲击。她没有回头,只低声说了句:“加过滤层,做。”
指令发出后三秒,系统确认提示弹出。她收起电子笔,转身离开。走廊灯光一盏接一盏亮起,她的脚步没有停顿。技术问题暂时解决,但战场不止一处。
回到主控室,大屏上的全球舆情热力图正缓慢旋转。颜色分布比两小时前明显偏红,多个区域热度上升,但北美西海岸和东南亚部分城市的数据曲线已开始平缓。她调出社交平台实时词频监测,“诺亚真相”仍在高位,可讨论内容逐渐从原始证据转向阴谋推测,甚至出现少量质疑声。
她接入市场团队通讯频道。画面很快接通,策划主管的脸出现在副屏上,眼下有淡淡的疲惫,眼神却亮着。
“第二批材料准备好了。”对方开口,“但我们得选一个切入点,不能硬推。”
林晚点头。“发吧,用受害者证词打头阵。”
她闭上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视野沉入一片静默,随即,对方的思维如水流般浮现——不是混乱的情绪,而是一个清晰的传播模型:先以真实经历引发共情,再用资金流向图建立逻辑链条,最后由第三方机构收尾背书。这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引导。
她睁开眼,手指在主控台上轻点两下,授权通过。
十分钟后,一段三分钟的视频在全球多个平台同步上线。画面中是一名中年女性,坐在简陋的公寓里,声音平稳地讲述自己如何被一家境外投资公司诱导签署协议,最终失去全部积蓄。镜头扫过墙上孩子的照片、桌上未拆封的药瓶,还有她反复摩挲的一张银行拒付通知单。
视频末尾,一行字缓缓浮现:“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转发量在三十秒内突破十万。#我也是受害者#的话题迅速被带起,无数人开始分享类似遭遇。林晚盯着数据流,看到多个国家的本地媒体开始跟进报道,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财经专栏也陆续发布分析文章。
她调出黑幕组织的公关响应记录。原定于今晚发布的澄清声明已被撤回,内部会议通话摘要显示,他们的法务团队正在争论“是否该承认部分代理机构存在操作瑕疵”。
林晚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她切换频道,接通审计机构合作负责人。“明天上午十点,发布会照常开。材料按计划释放。”
“可他们已经在质疑我们证据链的采集程序。”对方语气谨慎。
“那就让他们看全过程。”林晚说,“把取证时间线、数据来源路径、交叉验证方式全部公开。不删减,不修饰。”
“万一他们揪住某个技术细节做文章?”
“不会。”她目光落在屏幕一角的匿名举报信扫描件上,“他们怕的不是程序问题,是事情坐实。只要公众开始相信,程序争议就会变成拖延手段,而拖延对我们有利。”
通话结束,她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连接市场团队核心成员。这一次,她看到的不再是压力与犹豫,而是接连闪现的创意片段:有人设想发起线上听证会,邀请受害者连线陈述;有人提议制作互动地图,标注所有已知受害区域;还有一个年轻成员想到用AI模拟资金流动轨迹,做成动态演示。
这些想法尚未成型,却已显露出主动出击的态势。
她调出下一阶段预案,在终端输入几条新指令:扩大区域投放策略,重点覆盖舆论尚不稳定的南美和东欧市场;启用备用意见领袖账号矩阵,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定制传播内容;同时,将一批非敏感级通信日志解密,作为“透明行动”的首批开放资料。
系统自动执行命令。她靠向椅背,目光扫过主屏。热搜榜单上,“诺亚真相”升至第三,“跨国洗钱”“虚假投资”等关键词紧随其后。几家国际主流媒体的直播画面正在播放受害者访谈,评论区不断滚动着“要求彻查”“冻结相关账户”等呼声。
就在此时,一条异常信号引起她的注意。
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