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02:59:51……02:59:58……
屏幕跳出绿色标识:【持续运行达标,数据完整性确认】
陈锐长出一口气,肩膀松了下来。他转头看向林晚,眼神里多了点别的东西。
“可以交付了。”他说。
林晚没立刻回应。她调出调查小组提供的任务地图,逐项核对所需技术支持类型。微型信号中继器、环境伪装发生器、应急断连触发器——这三样工具必须在今晚全部定型并封装完毕。
“中继器现在的体积还是太大。”她指着实物模型,“他们要穿过通风井,最多只能携带笔形尺寸的设备。”
科研团队立即拆解原型,去掉冗余外壳和备用电池,仅保留核心转发芯片和微型天线。最终成品被装进一支改装钢笔里,外观与普通签字笔无异。
环境伪装发生器原本是个掌心大小的装置,用于模拟正常设备的热辐射和电磁噪音,防止被红外或频谱扫描识破。经过三次缩小封装,最终被嵌入一枚纽扣式贴片,可直接缝在作战服内侧。
至于应急断连触发器,原本设计为手动按键,但考虑到潜入过程中可能遭遇突发强干扰导致意识混乱,林晚要求改为心跳感应模式——当佩戴者心率超过临界值并持续十秒,自动切断所有对外数据连接,防止反向追踪。
最后一项是离线预载协议的建立。由于行动期间通讯加密等级提升,远程调试几乎不可能实现。林晚授权将所有应急预案写入独立芯片,包括七种常见故障的应对方案、三种紧急撤离路线的信号引导程序,以及一个隐藏的自毁指令。
陈锐亲手将芯片装入密封盒,贴上唯一编号标签。他打开日志系统,调出最终确认页面。
“需要签字。”
林晚接过电子笔,在签名栏写下名字。系统弹出提示:【技术支援序列准备完成,等待交付】
运输无人机已在楼顶待命。五分钟后,包裹被装入防磁箱,舱门关闭,旋翼缓缓启动。
她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无人机升空离去,红蓝警示灯在暮色中渐行渐远。城市灯火次第亮起,远处高架桥上的车流如光带般流动。
终端震动了一下。她低头查看,是科研团队发来的最终检测报告摘要。所有设备均通过实战级验证,误差率低于千分之三。
她正准备返回主控室,通讯频道忽然响起。
“林晚。”是陈锐的声音,低而稳,“如果他们在服务器里设置了诱饵日志呢?”
她停下脚步。
“你是说,他们故意留下看似真实的操作记录,引我们去读?”
“有可能。”他站在镜头外,只露出半边肩膀,“一旦数据被读取,追踪程序就会顺着读取路径反向植入。不只是暴露位置,还会污染我们的系统。”
林晚盯着屏幕,指尖轻轻敲击终端边缘。三秒钟后,她开口:“你在想什么?”
“加一道过滤层。”他说,“不是在他们那边防,是在我们这边拦。所有读取的数据,在传回前先经过本地缓存,由触发器判断是否含有嵌套指令。如果有,立即截断。”
“会影响速度。”
“只延迟零点六秒。”
她沉默片刻,点头。“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