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从发送键上收回,屏幕上的进度条刚走完最后一格。她没有多看热搜榜单一眼,直接切断了对外通讯频道,加密界面弹出三层验证框,她依次输入密码、声纹和动态密钥。联络面板切换成内部作战网络,灰底红框的“绝密级行动预案”浮现在主控屏中央。
全息投影缓缓升起,一座五层地下建筑的立体模型在空中旋转。外墙厚度、通风管道走向、电力接入点,每一处细节都标注着红色风险等级。这是黑幕组织总部的复刻模型,基于李哲带回的地理标记与过去七天的卫星热力图拼合而成。
“所有人接入频道。”她的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清晰落在终端另一端,“现在开始复盘结构。”
调查小组的回应几乎同步响起。队长的声音沉稳:“b区东侧有两处监控盲区,分别位于冷却塔检修口和配电室后巷,巡逻间隔四分十七秒。”副手补充:“但我们上次撤离时触发过外围震动传感,他们可能已经调整了布防逻辑。”
林晚盯着模型中那条贯穿地下的排水通道,指尖划过一段被标黄的路径。“你们走过的这段,现在已被填实。”她说,“新墙体用的是复合阻尼材料,热成像穿不透。”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这意味着原定渗透路线彻底失效。
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过去七十二小时的电力负载曲线。波形图上有规律地出现低谷,每次持续约十一秒。“空调系统重启时间。”她指向其中一处,“每日凌晨三点十七分到四点零三分之间,红外感应会中断一次。这是我们唯一的物理切入窗口。”
“只有一次?”有人问。
“错过就得等两周。”她答,“他们的安防模式每十四天轮换一次,下一轮警戒等级更高。”
空气里多了几分凝滞。刚完成营救任务的队员尚未完全恢复,而这次的目标不再是救人,是潜入核心数据中心,拷贝原始操作日志。一旦暴露,再无退路。
林晚闭上眼。
意识下沉,视野模糊一瞬,随即清晰。她已进入“心灵洞察之镜”的状态。第一个连接的是副队长。他的脑海里正反复播放着上一次行动中队友被困的画面,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节奏紊乱。自责混杂着焦虑,像一根绷得太久的弦。
第二个成员则在默背破码程序的指令序列,一遍又一遍,近乎强迫。第三个、第四个……直到她触碰到队长的意识。那里没有杂念,只有呼吸的节奏与时间节点的推演,冷静得像一台运转中的机器。
她睁开眼,立即下令:“更换b路线备用人员,原定第二梯队换为第三梯队执行。”她顿了顿,“医疗组介入,十分钟快速体征检测,重点查神经反射阈值。”
命令下达后,她在终端输入一串权限代码,激活了心理干预模块。一组特定频率的声波通过耳机传入每位队员耳中,轻微却不容忽视,像是某种节拍器,在混乱思绪中划出秩序。
“别让他们太紧,也别松懈。”她对自己说。
投影再次刷新,三条潜入路径并列展开。A路线依赖电子干扰制造假信号,风险在于对方若启用备用信道将立刻暴露;b路线利用空调重启间隙攀爬外壁接入通风井,对体能要求极高;c路线最为隐蔽,需从相邻废弃楼宇打通地下通道,耗时最长,但成功率最高。
“选b。”队长的声音传来,“我们没时间挖墙。”
林晚没有立刻回应。她调出过去七天的气象记录,发现未来四十八小时内会有一次短时强降雨,地面湿滑,不利于高空作业。但她也看到另一条信息:雨水会影响外墙传感器的灵敏度。
“雨夜反而有利。”她说,“但你们只有十一秒,不能多停一秒。”
装备清单开始逐项确认。微型Ep屏蔽器,可短暂瘫痪局部电路;纳米纤维攀爬索,承重三百公斤,收束后仅有笔杆粗细;生物伪装面罩,能模拟体温与皮肤反光特性,规避人脸识别。
她一项项核对,直到最后一项——数据提取仪。这台设备能绕过加密协议,直接读取服务器缓存区的临时文件。但它工作时会产生微弱电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