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曲线。虽然结果达标,但第二次干扰出现延迟,说明模型还需要微调。
“再试一次。”她说。
“已经连续测试三次了,设备温度快到临界值。”陈远提醒。
“我知道。”林晚走到控制台旁,亲自调出散热监控图,“启动液冷备份,降低基础功耗百分之十,牺牲一点输出强度,换稳定性。”
第三次测试开始。
倒计时归零,模拟信号启动。干扰装置平稳运行,波形线始终贴合目标。到了第三分钟,散热系统发出轻微提示音,温度曲线趋于平缓。
200秒……210秒……220秒。
监测屏上,敌方信号突然切换至一个未录入的加密波段,频率跨度超出常规范围。
林晚瞳孔微缩。
这不是预设内容。
但她没有打断。反而紧盯输出端反馈。
就在所有人以为会再次脱靶时,干扰装置自行调整了扫描策略,以阶梯式频段排查快速锁定目标,重新建立压制。
“自动识别成功。”系统提示,“干扰持续时间已达标准阈值,任务完成。”
屏幕中央跳出绿色标识:【测试通过】。
实验室里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压抑的欢呼。一名工程师摘下耳机靠在椅背上,另一人握拳轻敲桌面。陈远看着结果报告,嘴角终于松动。
林晚没有笑。她打开数据归档界面,将本次测试的所有参数打包上传至联盟高层权限区,标记为“S级验证成果”。
然后,她拿起记录板,在结论栏写下一行字:“核心技术可行,具备实战部署条件。”
签字时笔尖顿了一下,她又补了一句:“这不是终点,是反击的起点。”
放下笔,她抬起头,看向整个团队。
“你们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她的声音不高,但清晰传到每个人耳中,“他们已经在试探我们,说明他们怕了。我们不需要猜他们还有多少手段,只要确保自己每一步都扎实。”
有人点头,有人坐直了身体。
她走回主控台,调出装置稳定性监控页面。各项指标趋于平稳,散热系统维持在安全区间。她将画面固定在主屏,准备等待后续八小时耐久测试的初步报告。
就在这时,终端震动了一下。
一条来自技术支持组的简讯弹出:【检测到外部Ip对科研数据库发起低频访问,特征与十五分钟前主控系统的反扫信号部分吻合】
林晚盯着那行字,手指悬在通讯键上方。
她没有立即下令封锁或追踪。
而是转身对陈远说:“把今天所有测试数据全部转入物理隔离存储,原始日志保留副本,线上版本做三重混淆处理。”
“你要掩藏痕迹?”
“不是掩藏。”她目光落在监控屏上,“是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按他们的节奏走。”
说完,她回到控制台前,坐下,双手交叠放在桌沿。
屏幕上的波形依旧平稳跳动,像一场无声的呼吸。
她的视线没有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