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比对签收信息。其中有两次高值设备运输的目的地标注为废弃仓库,但实际签收方是一家名为“诺森第三托管”的机构,注册地在卢森堡,经营范围为“商业资产代管与技术设施维护”。
她输入关键词搜索公开数据库,发现该机构在过去一年内承接了至少六起跨国精密仪器转运业务,客户分布于德国、日本和巴西,但所有项目在交付后均未留下后续使用记录。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六家企业中有四家后来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舆论危机或供应链断裂。
林晚将“诺森第三托管”拖入“深瞳”核心关注名单,系统自动关联出其名下的三个海外服务器托管地址,其中一个恰好位于此前被伪造日程试图引导调查员前往的位置。
她嘴角微微压下。
对方不是疏忽,是故意露出破绽,等着人往坑里跳。
而现在,真正的路径或许就藏在这间看似合规的托管机构背后。
她再次打开通讯面板:“调整方向,暂停接触任何中间人。”
联络员的声音从耳机传来:“那下一步?”
“查‘诺森第三托管’的保险记录、航运合同和税务申报。”她说,“从公开渠道一点一点挖。他们不怕我们查账,就怕我们停下来不动。”
“可这样太慢,而且……”联络员迟疑了一下,“他们会不会已经在监视我们的查询痕迹?”
“会。”林晚看着屏幕上那个新标红的机构名称,“所以每一次检索,都要像无意间路过一样自然。不要集中访问,分散时间段,用不同终端,混入大量无关查询作为掩护。”
“明白了。”
“还有。”她补充道,“从现在起,你的每一次汇报,都必须经过三重跳转加密。如果我发现你的信号路径有任何规律性,我会直接切断联系。”
“好。”
通讯结束,林晚靠回椅背,目光落在主控屏中央。那个红色标记静静闪烁,像一颗埋在暗处的心脏。
她打开日程提醒,设定每小时自动刷新一次“诺森第三托管”的关联动态。系统响应后,弹出一条提示:下一周期监控任务已排入队列,执行人待确认。
她滑动名单,在陈远和周雯的名字上停留片刻,最终选定两人,并附加权限说明。
就在她准备关闭界面时,主控屏右下角忽然弹出一条低优先级通知:卢森堡时间今日上午九点,诺森第三托管向某国际航运公司提交了一份紧急变更申请,要求将原定运往南非的集装箱改道至地中海某港口。
申请理由栏写着:“设备维护延期,需临时调整仓储安排。”
林晚盯着那行字,手指缓缓落回键盘。
她调出该航运公司的航班调度表,对比近三个月同类变更的审批周期,发现正常流程至少需要四十八小时。而这份申请,在提交二十三分钟后已被批准。
批准人姓名被部分隐藏,仅显示姓氏“F”。
她将这条记录单独提取,放入待核查事项首位。
然后,她按下快捷键,将“诺森第三托管”相关操作全部转入隐蔽追踪模式,不再生成常规日志。
屏幕暗了一瞬,随即恢复正常。只有她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次对这家机构的查询,都不会留下可追溯的痕迹。
她的手从终端边沿移开,轻轻搭在桌面上。
窗外天色渐暗,主控室内灯光未变,唯有那一点红标仍在无声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