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右下角的红色标记还在闪烁,林晚盯着那条刚弹出的航运变更记录,指尖在终端边缘停了两秒,随即划过确认键。系统界面悄然转入隐蔽追踪模式,所有操作不再生成日志。
她站起身,椅子无声滑回原位。主控室灯光冷白,映着她脸上淡淡的倦意,但眼神没有松动。她穿过走廊,脚步落在防静电地板上几乎听不见声音。科研区的门禁识别到她的权限,自动开启。
实验室里亮着工作灯,几台主机持续运转,发出低频嗡鸣。陈远坐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滚动着一串串失败的日志代码。他面前的咖啡杯已经空了,杯底残留一圈深褐色痕迹。
林晚站在玻璃幕墙外看了一会儿,没立刻进去。她注意到陈远的肩膀微微塌着,每次数据流中断时,他的喉结都会不自觉地动一下。
她推门而入。冷气从通风口吹出,带着轻微的金属味。
“第七次了。”陈远头也没抬,“信号逆向模块刚接入三秒就崩溃,滤波参数全乱。”
林晚走到他身后,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波形图。前六次失败的数据她都看过,问题始终出现在同步阶段,像是某种预设的防御机制在主动排斥外来干扰。
“你们试过跳过自检流程吗?”
“试了。绕开后设备直接断连,像是触发了熔断机制。”他揉了揉眉心,“对方的技术架构和我们完全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我们以为是在破解信号,其实它根本没把我们当成对手。”
林晚沉默片刻,视线落在他眼底。她集中精神,轻轻启用了“心灵洞察之镜”。一瞬间,她看到的不是懈怠或退缩,而是被压到极限的坚持——那种明知可能徒劳,却仍想再拼一次的执拗。
她收回能力,语气平静:“换思路。别想着一次性突破,先让它‘觉得’我们跟不上。”
陈远抬头看她:“什么意思?”
“你们之前的策略是强行匹配跳频规律。但如果它的跳频本身就是用来筛选入侵者的呢?一旦发现你在追,立刻切断。”
陈远皱眉:“你是说……我们得装作追不上?”
“对。制造延迟响应,等它放松警惕,再突然注入干扰信号。”她走近一步,“伪滞后,真突袭。”
陈远盯着屏幕,手指慢慢停了下来。他忽然抓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几道线,又猛地抬头:“如果我们把发射阵列拆成两组,第一组用低功率模拟失败信号,第二组藏在相位盲区里蓄能……等到第三次自检周期结束时再激活……”
“可以试试。”林晚点头。
他立刻转头喊人:“小李,调b通道备用阵列!老周,重构注入时序,按我说的改代码!”
实验室瞬间忙碌起来。林晚退到角落,静静看着他们重新布线、调试频率。她没再说话,只是偶尔在某个工程师犹豫时,轻点一下屏幕上的某个参数,提示方向。
凌晨一点十七分,第一次封闭测试开始。
独立储能系统供电,物理隔离舱封闭运行。屏幕上,模拟敌方信号如期出现,跳频节奏紊乱多变。干扰装置的第一组信号缓慢跟进,明显滞后。系统自检通过两次。
第三次自检前,第二组信号悄然蓄能。
就在自检完成的瞬间,干扰信号突进,精准嵌入目标频段。
监测屏上,代表敌方信号的绿线剧烈抖动,随后骤然中断。
实验室里没人出声。
几秒钟后,小李低声说:“断了……真的断了。”
有人低头看了眼时间:“维持了九秒。”
“九秒够了。”陈远声音哑着,“只要能打断一次,就能建立反向追踪路径。”
林晚走过来,看了一眼定格的成功标识。她没笑,也没说什么鼓励的话,只是问:“多久能出原型机?”
“最快十二小时。”陈远说,“还要做三次稳定性测试,电源和散热都得重新设计。”
“我给你八小时。”她说,“我要在天亮前看到可移交参数。”
陈远愣了一下,随即明白她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