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组接棒指令下达三分钟后,主控室的舆情监控面板亮起刺眼红光。林晚盯着屏幕右上角跳动的数据流,负面声量曲线如断崖般陡升。社交平台热搜前十中已有三条被“联盟产品后门门”“技术抄袭实锤”等词条占据,评论区清一色刷着恐慌性提问。
她调出传播源头图谱,发现首批爆料账号注册时间集中在过去四十八小时内,Ip地址分散于多个城市,但登录设备型号一致。水军群控特征明显。
“来得比预想快。”她低声说,手指划过面板,将实时数据投射到侧屏。
科研组长从系统监控台转过身,眉头紧锁。“他们动作这么急,说明怕我们打出真实测试结果。”
林晚没回应。她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度凝视前方——市场组负责人正站在远程通讯窗口前,语速飞快地协调发布节奏。林晚睁开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视线触及对方双眼的瞬间,对方脑海中的焦虑清晰浮现:担心可视化报告不够直观,公众会因恐惧而选择沉默站队。更深层的情绪是自责,觉得自己没能提前准备好应对话术模板。
林晚立刻做出判断。
“把极限压力测试的对比数据做成动态折线图,”她对着通讯频道下令,“加入真实用户操作画面片段,重点标注延迟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三小时内,推给所有合作科技博主。”
她顿了顿,补充:“标题统一用‘同一任务,两种表现’,不点名,只放数据。”
命令下达后,她转向法务通道,同步发送澄清函模板,并标记出二十个异常活跃的账号行为模式,提交至平台审核接口。
十五分钟后,联盟官方账号发布首条视频。不到一小时,十二位头部科技博主联动转发。动态图清晰显示,在连续加载大型文件三小时后,“净界·轻流”的响应曲线出现规律性抖动,而联盟产品的线条始终平稳。
初步反击奏效。舆情曲线开始趋缓。
可就在第二波正面内容扩散时,一段十秒短视频突然在短视频平台爆火。画面是一名身穿白大褂的男子背对镜头,声音颤抖:“我们内部测试时就知道,他们的补偿模块会窃取用户缓存……”
视频没有露脸,也没有任何可验证信息,但配上刻意模糊的实验室背景音,极具误导性。
林晚立即调取该视频的传播路径,发现其最初由三个百万级自媒体账号同时转发,随后迅速涌入大量小号助推。她再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锁定其中一名转发者——一位以“揭露行业黑幕”为标签的博主。
当视线与对方双眼交汇,林晚读到了真实的念头:此人并未核实消息来源,只是接到匿名邀请后,觉得话题热度高,便决定抢先发声博取流量。
她迅速调整策略。
“向这七名关键传播者定向推送原始测试日志摘要,”她下令,“附上第三方公证机构的认证链接,强调数据全程可追溯。”
同时,技术支援请求发出。十分钟后,一个可交互网页演示上线。用户可在页面自由设定任务负载强度,实时模拟两款产品在高并发场景下的资源占用与响应速度差异。
一名评测博主当场试用后发文:“这不是宣传,是邀请所有人一起验货。”
舆论风向开始松动。
然而,传统媒体依旧沉默。财经板块未见一篇深度报道,几家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主流刊物甚至撤下了原本准备刊登的采访提纲。
林晚调出广告监测系统,发现星纬科技旗下多家子公司正在集中撤回投放预算,并向部分媒体施压。威胁虽未明言,但信号已足够清晰。
她翻看此前补遗数据中的操作缓存记录,目光停在“Silent_clear”进程的调用时间戳上。这个曾被误判为普通清理协议的代码,早在两年前就出现在联盟拦截库中。
她做出决定。
“授权市场组,以‘技术溯源’名义披露‘Silent_clear’的早期拦截记录。”她说道,“强调我们并非临时应战,而是早有预警机制。”
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