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还剩七十一小时五十九分四十二秒时,林晚将那枚存储卡的数据彻底解析完毕。她盯着屏幕上“Fal_order”与语音波形的匹配结果,手指在控制台边缘轻轻敲了一下。
三分钟后,她的指令已传至科研组终端。
“跳过验证流程,启动Lw-03终试版动态补偿模块。”
通讯频道里沉默了一瞬。科研组长的声音很快响起:“确认执行。”
系统部署即刻启动。联盟反制产品进入灰度发布阶段,第一批次推送范围锁定在核心用户群。与此同时,外部警报传来——星纬科技附属研发中心三号楼,刚刚对外发布了新型数据处理平台“净界·轻流”,宣称压缩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延迟降低至毫秒级。
发布会视频在各大平台同步上线,主讲人笑容从容,语气笃定:“这是一次技术范式的跨越。”
林晚没有看完整段视频。她在对方公布算法结构的瞬间,就调出了己方系统的兼容性分析界面。“Guardian_Echo”进程的存在,暴露了对方预热部署的痕迹。他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在等这一刻。
她转头看向侧屏,科研组长正站在操作台前,双手撑在桌沿,紧盯一连串跳动的参数。他的呼吸节奏比平时慢,肩膀微沉,像是压着某种看不见的重量。
林晚闭上眼,凝神,视线落回对方双眼。短暂的一瞬,“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她看到了一组重复闪现的画面:服务器集群突然断联,红色警报铺满整个屏幕,有人转身离开控制室,没人说话。那是三年前一次重大升级失败的现场,而当时站在指挥位上的,正是这位组长。
她收回目光,通过私信通道打出一行字:“他们不是怕错,是怕辜负信任。”
几秒后,科研组长的身体微微一顿。他低头看了眼消息,随即直起身,转身面向团队成员。
“我们已经走完最黑的夜。”他说,声音不高,但清晰传入每个人的耳机,“现在不是重来一次的问题,是我们终于站在了能反击的位置。”
团队内部的紧绷感开始松动。一名工程师主动提出优化建议,另一人迅速响应,代码修改在十分钟内完成提交。协作节奏重新建立。
林晚看着数据流逐渐稳定,点头确认。
可就在此时,主控屏弹出异常提示:新势力的产品在高并发测试中表现优异,多家第三方评测机构已给出正面评价;部分原本观望的渠道商开始倾斜合作意向,其中两家已暂停与联盟的技术对接流程。
“他们在抢时间。”科研组长低声说。
林晚调出实时用户测试数据流,逐项筛查性能指标。常规场景下,“净界·轻流”确实表现出色,但在连续加载大型文件、多任务并行处理的极限状态下,其响应曲线出现了微小但规律的延迟峰值——每次持续不到两百毫秒,普通用户几乎无法察觉。
但她知道,这就是突破口。
“嵌入极限压力模拟测试功能。”她下令,“生成对比报告模板,授权市场组待命推送。”
科研团队立刻行动。技术人员在新版客户端中加入隐性监测模块,一旦检测到同类设备运行“净界·轻流”,便自动触发高强度任务队列,并记录全过程性能波动。所有数据将以加密形式回传,用于后续公开对比。
二十分钟后,第一份实测报告生成。
结果显示,在持续三小时的高负载运行中,“净界·轻流”的平均响应延迟上升了18%,峰值达到正常值的2.3倍;而联盟反制产品始终保持平稳输出,资源占用率反而下降5%。
林晚将报告标记为“优先级A”,推送给市场组预备素材库。
此刻,距离联盟产品上线不到两小时,部署量已突破八十万次。社交平台上零星出现用户体验反馈,集中在“运行流畅”“切换无卡顿”等关键词。有技术博主上传了初步测评视频,标题写着:“被忽略的替代方案,可能更稳。”
科研组长站在侧屏前,看着各项参数稳步攀升,紧握的手指终于缓缓松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