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指尖刚离开通讯器,屏幕上的指令已同步至调查组终端。她没在主控台多停,起身朝科研室方向走。走廊灯光稳定,映着她脚步的节奏,不快,但没有迟疑。
科研室门禁感应开启的瞬间,负责人正站在主控屏前调取数据流。他回头看了眼,眉头微动:“你来得正好。”
“城西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日志,能看多少?”林晚直接问。
“直接权限被锁,但灰鸢的间接接口还能用。”他调出一段加密流量图谱,“我们刚才做了行为反推,发现那个Ip的数据上传模式很特别——每次操作间隔固定,响应速度极快,不像人工操作。”
林晚走近屏幕,目光落在时间轴上。每一条上传记录都精确到毫秒级,像是被预设好的程序在运行。
“把六份合同的技术方案拆开,做参数比对。”她说。
团队立即启动分析模块。屏幕上,文件被逐层解构,代码、协议、校验方式一一展开。几分钟后,系统提示音响起——三组核心参数高度重合。
“加密协议一致。”科研负责人指着其中一行,“这种结构……很少见。闭源架构,只在少数高端安防系统里出现过。”
林晚眼神一凝:“查它的应用范围。”
“问题就在这。”他顿了下,“这技术五年前被列为受限项目,公开资料极少。我们尝试调阅备案文档,但访问请求刚发出,就被自动拦截了。”
林晚沉默片刻,抬眼看向他:“你在担心什么?”
科研负责人没立刻回答。他的手指在桌边轻轻敲了一下,像是犹豫要不要说出口。
林晚闭了闭眼,集中精神,视线缓缓落进他的双眼中。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一瞬间,对方脑海中的画面浮现——不是技术细节,而是某个内部通报片段:一份匿名报告提到,有境外组织曾试图收购该协议的底层专利,交易虽未完成,但相关研究单位已被列入监控名单。他怕的是,一旦深入追查,会触发同样的警报机制,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她收回目光,神色未变。
“换路径。”她说,“别走备案库。用模拟环境还原协议模型,注入已知样本数据,看能不能匹配出原始架构来源。”
“风险不小。”他提醒,“一旦系统判定为逆向破解,可能会自动上报。”
“隔离运行。”林晚语气平静,“不用真实网络,也不连外部数据库。你们只需要验证一件事——它和‘天网计划’有没有关联。”
科研负责人盯着她看了两秒,终于点头。
团队迅速切换至离线沙箱系统。新的虚拟环境中,协议模型被逐步重建,测试数据开始注入。进度条缓慢推进,每一帧都在剥离伪装。
二十分钟后,匹配结果弹出。
“吻合度82%。”技术人员低声说,“尤其是远程控制模块的权限层级设计,几乎一模一样。”
林晚走上前,看着屏幕上并列的两个架构图。左侧是眼前这份加密协议的核心逻辑,右侧是前世赵铭主导的“天网计划”遗留下来的技术残片。两者在关键节点上的走向完全一致——权限绕过机制、隐蔽通道建立方式、甚至是异常指令的隐藏位置。
这不是巧合。
“他们用了旧技术打底,重新包装。”她说,“换了外壳,但根没变。”
科研负责人皱眉:“可‘天网计划’当年只停留在实验阶段,资料早就封存了。谁还能掌握这套架构?”
“有人没让它死。”林晚声音低了些,“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收手。”
室内安静了一瞬。
“现在怎么办?”他问。
林晚没马上回答。她转身走到一旁的操作台,调出灰鸢系统的权限管理界面,输入一串指令,将此次分析的所有原始数据打包加密。
“暂不通报全域。”她说,“只发给调查组和你我,标注‘三级关联预警’。”
“你不打算让市场那边知道?”
“现在还不行。”她摇头,“消息一旦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