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对方不只是被动防御,已经在主动布防。甚至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将干扰装置直接接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她正要下令调取变电站巡检记录,主控台突然发出一声短促提示音。一台原本显示离线的备用终端,自行启动了远程连接程序。进度条正在缓慢填充,目标地址是一串加密中转Ip。
“谁授权了这台设备?”她厉声问。
没人回答。所有人都盯着那台机器,像是看着一个不该醒来的怪物。
技术组长冲过来查看权限日志,脸色骤变:“没有操作记录……它自己激活的。”
林晚立刻伸手拔掉网线,但屏幕上的进度条仍跳了一下,显示“同步完成”。
她转身看向身后那排闪烁红灯的服务器,“刚才所有离线设备都做过物理断网吗?”
女工程师摇头:“这台一直接在测试环路上,说是留作故障回溯用,就没完全下线。”
一句话让空气冷了下来。
林晚走回主控台,重新调出那台终端的启动日志。在底层系统信息中,她发现了一个伪装成驱动更新包的隐藏进程。名称是普通的系统维护脚本,但创建时间显示为两小时前——正是她上传《暗流计划·人力渗透终版评估》之后不久。
文件大小也异常,比标准包多了三百多兆。
她立即命令全组停止一切数据迁移操作,封锁所有未完成传输的通道。然后亲自进入系统深层目录,手动剥离可疑模块。
当解包程序展开内容时,屏幕上跳出一组陌生代码结构。它并不直接攻击系统,而是模拟正常通信流量,在数据包间隙插入微小延迟片段。这些延迟极短,不足以引起警觉,却能在高频运算中累积误差,最终导致模型推演偏离真实结果。
这是一种极其隐蔽的软性干扰,目的不是瘫痪系统,而是让科研团队在不知不觉中得出错误结论。
林晚盯着那串代码看了几秒,忽然意识到它的真正用途——这不是为了阻止他们升级技术,而是想让他们“以为自己成功了”,然后基于虚假成果制定下一步行动。
这才是最危险的反击。
她深吸一口气,下令彻底格式化该终端硬盘,并将样本封存送至法证分析组。同时要求所有人重新审查过去二十四小时内处理过的每一份外部导入文件,无论来源多么可信。
房间里只剩下键盘敲击与低语交流。紧张感仍在,但不再混乱。每个人都清楚,刚才差一点就踏入了对方设好的认知陷阱。
林晚站在主控台前,手指轻轻划过屏幕边缘。她的目光落在刚刚提取出的一段残留数据流上。那是一条未发送成功的回传记录,目标地址已被抹除,但传输协议头里藏着一个细微标记——某种特定的数据封装方式,曾在某次截获的军方试验通信中出现过。
她正要放大分析,耳麦里传来灰鸢的声音:“那个‘运维主管-李’的账号,十分钟前再次登录。这次他修改了三个技师的任务优先级,全部指向老工业区方向。”
林晚抬起眼。
“而且……”灰鸢顿了顿,“他留下了一行测试指令。内容是:‘信号校准完成,准备接收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