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归尘,土归土。此身已逝,苦痛已消。”
“愿魂灵得脱苦海,往生极乐净土,再不遭此离乱之苦……”
他的声音,似乎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
一些麻木的眼神里,渐渐有了些许泪光,有了些许情绪的波动。
超度完毕,他并未离开,而是拿出身边仅存的一点杂粮。
混合着雪水,熬煮了一锅,稀薄得能照见人影的粥。
“来,每人喝一口,活下来,才有明天。”
他亲自为那些,瑟瑟发抖的孩童和老人分发。
这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他的《地藏经》空白处,不仅记着账目。
也记着哪些角落,最需要这点微薄的、却能维系人心的“慈悲”。
与此同时,在都督府昏暗的灯光下,褚怀璧正在剧烈咳嗽着。
右手用那支特殊的、可能淬毒的毛笔,在一份绢帛上,奋笔疾书。
他在起草,一份新的《告邺城军民书》。
内容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巧妙地引经据典。
将当前的苦难,与历史上的艰难时刻相比。
隐晦地抨击了,慕容燕国的残暴,强调坚守的意义。
并再次“证实”了“荧惑守心,汉星当兴”的预言,尽管这是卢辩和慕容昭伪造的。
这份文书,将通过还能运作的渠道,在明日悄悄传播出去。
它是一剂精神的良药,或许比一碗稀粥,更能让人多撑一天。
邺城的坚守,不仅仅是城墙上的刀枪,济民坊的医药,墨府的阴谋。
它更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在无边黑暗中,艰难点燃的信念之烛。
它们微弱,飘摇,似乎随时会熄灭,却顽强地亮着,告诉每一个还活着的人:
我们还未放弃。 我们仍在坚守,直到黎明到来,或者,与城同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