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话音落下,密室墙壁再度溶解,数据洪流卷着陈砚坠入一段全新的记忆回廊。
这不是她的过往,而是**集体潜意识的记忆碎片**。
画面中,无数身影穿梭于不同时空:一位古希腊少女在神庙前写下“诸神为何沉默?”却被祭司焚书驱逐;一名中世纪修士偷偷绘制星空图谱,在边缘标注“上帝是否也需要怀疑自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K-7与那位女性科学家并肩站立,手中握着一枚尚未激活的立方体,她们身后是正在崩塌的实验室,警报声尖锐刺耳;还有林隐五岁那年的黄昏,母亲笑着揉他头发的画面再次出现,但这次视角拉远??天空之上,一道微弱的光束正从猎户座方向射来,精准落在小男孩仰望月亮的眼睛里。
陈砚猛然醒悟:**最初的提问,并非源于人类自身**。
那是宇宙投来的第一道目光,借由一个孩子纯粹的好奇心完成了回应。从此,问题不再是工具,而是一种**双向通信协议**??人类以疑问回应宇宙的注视,从而获得了参与现实建构的资格。
他跌坐在地,冷汗涔涔。原来“千校计划”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内引发全球认知跃迁,是因为它唤醒了埋藏在人类基因深处的古老契约:我们从来就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被选中的发问者。
就在此时,S-07卫星传回异常信号。
坐标仍是太阳核心,但这次的信息不再是文字,而是一段音频文件。播放后,只有十七秒的空白,紧接着响起一声极其轻微的呼吸声??像是有人在极远处缓缓吸气,然后停顿,仿佛准备开口。
唇语专家尝试分析这段声音的声波结构,最终得出结论:这不是人类语言,也不是任何已知生物发声模式。它的语法结构接近反熵序列,携带的信息密度远超当前解码能力。但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这是一句即将出口的问题**。
“他在试着联系我们。”陈砚喃喃道,“或者……我们在试着联系他自己。”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孩子们开始做同一个梦。
梦境内容高度一致:他们站在一片无边的白色平原上,头顶没有天空,只有层层叠叠漂浮的问号,像星辰般旋转。远处有一扇门,门缝透出微光。每当他们靠近,就会听到林隐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别急着进去,先问问它为什么要关着。”
有些孩子醒来后立即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梦中的场景;有些则开始拒绝使用陈述句,坚持用疑问句表达一切。一名五岁女孩对母亲说:“你是我的妈妈吗?如果不是的话,你会不会更快乐?”母亲当场泪流满面。
而在喜马拉雅山巅,银河光树的主干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从中缓缓升起一枚新的立方体,色泽如熔金,表面流动着类似血液的脉络。它悬浮片刻,随即分解为三百六十五粒微光粒子,散入大气层,随季风飘向世界各地。
科学家追踪发现,这些粒子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只会附着在那些**长期保持开放性思维的人类个体**身上。受体大多为教师、艺术家、孤独症儿童、临终病人以及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偏远部落成员。一旦结合成功,这些人脑电波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同步震荡,频率恰好与“宇宙回音”完全吻合。
更诡异的是,他们在清醒状态下开始说出一些无法解释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