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据说是姥山),跟巢湖水师的领袖们进行会商,就是两个部队会和,合作组成一个联军。
自俞氏父子廖氏兄弟归附之后,朱元璋实力大增,一夜之间拥有一千多艘大小战舰。
元军听说巢湖水师和朱元璋合作,胆战心惊,立即派出部队,但被打得大败而逃,一直追到长江里面去了,在那里生了一次决战,巢湖水师一举取胜,所以元军残败的水师部队退回芜湖,这样朱元璋的部队坐着巢湖水师的战船浩浩荡荡进采石。
随后,俞通海率部攻克采石矶,向南京进,很快拿下南京,朱元璋改南京为应天府。
但是,他面临两大敌人,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一个在太湖,一个在鄱阳湖。
巢湖水师和鄱阳湖水师、太湖水师分头决战,都把他们战败,最后控制整个长江流域,统一南方,建立了明朝的根基。
渡江战役,元至正十五年春,明太祖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
俞廷玉以书来曰;“俞氏父子与诸将将率舟师来归,强敌阻道未邃,诚乞兵为援。”
太祖大悦,谓幕宾李善长曰:“良应我机。”
五月,太祖亲督兵至巢湖拔之而出。
适元中丞蛮子海牙拥兵阻河口,双刀赵普胜屯所部于黄墩阴蓄异志。
太祖使李文忠来访,俞氏父子即率死士倾心共谋委身翼卫,战退蛮子兵。
既抵和阳,遂以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授万户。
侍驾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擢管军总管。
又纵火焚败中丞水寨、楼船,蛮子海牙仅以数舟遁去。
再败淮帅陈也先二十万之众于方山陆寨,定策取金陵,太祖据此开基江左。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再出兵进围攻江西洪都(今南昌),水陆两军号称6o万人,陈友谅还动用水陆两栖作战,水船使用高大但是迟缓的楼船,却围攻洪都不下(守将是朱元璋侄儿朱文正将军),朱元璋在七月亲率2o万人救洪都,出身原元军水师叛军的陈友谅于是撤围,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选择所擅长水战迎战朱元璋。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
屯门海战(或称珠江口海战),明正德16年(1521年)由广东海道副使汪鋐指挥的在屯门地区抗击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人动的战争,是中国第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战役,以明朝的获胜而告终。
西草湾之战(或称茜草湾之役),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在广东西草湾明朝水师与佛朗机(中国古代指葡萄牙)海军生了一场海战,以明水师胜利告终,葡萄牙人逐渐放弃用武力迫使明朝开关贸易。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1598年),在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中朝两国水师同日本水师,在朝鲜半岛露梁以西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史称露梁海战)。
最终全歼日本舰队,这次战役给侵朝日军以毁灭性重大打击,对战后朝鲜三百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万历三十年(16o2年),荷兰建立东印度公司,开始争夺东方殖民地。
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舰队占领澎湖,明廷下令福建巡抚南居益将荷兰人赶出澎湖,动了澎湖之战。
但荷兰人的战舰封锁了漳州海口,明朝水师无法出动。
天启三年(16年)11月,南居益故意邀请荷兰人前往厦门谈判,在宴会上囚禁荷兰代表团,并乘机袭击烧毁了入侵明朝沿海的荷兰战舰。
天启四年(1624年)2月,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乘船到金门,下令明军渡海出击收复澎湖。
但荷兰军队依仗坚固的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