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
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
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
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
、“天下为公”
的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强劲的海上机动编队。
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着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明朝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中国明朝海军匹敌。”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人以上。
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ooo-55oo人;从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
其次,船队编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郑和船队,在数量规模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在吨位体积上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在装备上更是世界一流的,在航海技术、通讯指挥和人员编制等多个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
所以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称郑和船队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
,这样的美誉,也只有郑和船队当之无愧。
郑和船队完整地展示了明帝国的实力,当时南洋、西洋诸国看到它的身影,无不显示出对明帝国富裕、强大的向往。
元末的巢湖水师是大明水师的前身。
在巢湖姥山岛的渡口边,一圈乱石突出水面,如果不留心,游客们很难注意到这是一处有着6oo多年的历史古迹,是元朝末年叱咤风云的巢湖水师的见证物。
巢湖似乎历来就是出水师的地方,八百里的浩瀚水面为水师的兴起提供了天然条件。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巢湖水师兴起于乱世之中。
元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统治大厦将倾。
身居一个大动乱时代,巢湖人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为保护乡里聚兵巢湖,在姥山岛修船塘,训练水师。
这支最初只为保卫家园的水军逐渐展壮大,成为一支群雄瞩目的水上劲旅。
当时,最有实力的除了元军之外,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人领导的起义大军,参加红巾军的朱元璋是后起之秀,崛起于江淮之间。
几支力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展开了拉锯战,谁能最后胜出,巢湖水师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俞氏父子、廖家兄弟是归附元朝还是倒向义军,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历史。
1355年,这一年是朱元璋命运的拐点。
红巾军领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统领义军。
大军驻扎和县,朱元璋决定渡江谋取南京,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攻取南京必经采石,欲渡长江,却困于水师舟船不济。
朱元璋起义以后,它主要的部队是陆军和马军,水师几乎没有。
没有水师,如何挥师南下。
正在朱元璋焦灼不安之际,俞氏父子和廖永安、廖永忠兄弟致书朱元璋,俞通海三次到和县,表示归附的诚意。
可以想像朱元璋听到之后的狂喜,立即讲“天助我也”
,出这样的感叹,并且亲自带着几个大将到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