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眼前这位病人所患的疾病也确实容易让人看错。
而且刘博洋与他也算是同乡,他的水平自己也清楚,会在此事上看走眼也实属正常。
只是作为同乡多少还是要照顾一下,不说其他,至少不能丢人浙江的人吧?
心念至此,这位裁判神色看似随意的环顾四周。
当他用余光观察到其他地方的裁判以及徐俊哲这些维持秩序的官员都未将注意力放到这边时,他嘴唇微动。
“《素问·五脏篇》。”
这位裁判用方言告诉刘博洋应当根据什么医学典籍诊断之后,他神色平静的离开了现场。
自己该提点的都已经提点了,要是这样还是诊断不出这位病患的疾病,那自己也无话可说。
而正一筹莫展的刘博洋在听到这位裁判给出的暗示,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素问·五脏篇》的内容。
接着,刘博洋就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做了。
只见他面带微笑的望着自己面前的这位病患开口道。
“还请阁下让我看下舌苔。”
这位病患听到刘博洋的话语,他不敢怠慢,赶忙张口将自己的舌苔露了出来。
刘博洋瞧见这位病患口中露出的糜点,他的心中就安定下来。
“可以将舌苔收回去了。”
说完之后,刘博洋便在自己面前的本子上书写起来。
这位病患瞧见刘博洋的举动,他神色好奇的望着刘博洋发问道。
“大夫,我这是什么病啊?”
刘博洋一听这话,他面带微笑的答道。
“你且放心,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不过就是白霉苔而已,此症多指舌面生白衣,或口中多生入米粒般的白色糜点。”
“一开始多见于舌根,舌苔处,之后再逐渐蔓延至整个舌面。”
“此症乃是温毒、暑毒、湿毒等多重症状合一,这是为何我刚刚不敢确定病灶的原因。”
这位病患虽然听不懂刘博洋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刘博洋的崇敬之情。
“大夫,那我这病好治吗?”
刘博洋一听这位病患的问话,他面带微笑的解释道。
“自然好治,此病乃是因为胃火蒸腾,使得体内津液化为腐液,不断侵蚀口部所至。”
“若想治疗此疾,那所治之处不在口部,而在胃部,所以想治此疾,宜用温养胃部之法,对你而言,最合适的应当是当归六黄加减汤。”
“当归半钱、生地三分、天麻三分、黄芪两分……”
路过此间的李时珍在听到刘博洋这一连串的诊断,他面色满意的微微颔首。
对于这白霉苔,很多医者会误用温养口舌之法,而非温养胃法。
随后,李时珍便将刘博洋的名字记了下来。
此人可列为重点考察对象。
伴随着时间流逝,烈日当空。
当养济院内的这些医者为眼前的病患忙碌的时候,那些被筛选出的年轻医者一脸艳羡的望着还留在场内的医者。
如今还能留在场上的医者,无不是一县,数县,乃至一府,数府之地闻名的知名医者。
毕竟这越往后,这些病患所患疾病越棘手。
就如白苔与白霉苔,这种最容易混淆的疾病,还有辨浮脉。
这观察病患脉络的色泽,血脉的充盈程度,还要结合病患的实际情况,综合如今的天气诊断。
就如最常见的脉象,那痛症多见青色,何为青色,实乃气郁血凝;又如赤黄之色乃是皮肤焦躁,此乃湿热引发的臃肿;还有那因痹病而显黑色,此乃慢性寒症。
诸如此类脉象还有许多,都是他们这些年轻医者所不知道的事情。
而还在场内的这些知名则因为行医多年,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