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在两位博士的远程加持下)精准“听”
出了机床主轴轴承的毛病后,我在技术科的待遇可谓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张科长再也不让我天天整理那些散着霉味的旧图纸了,而是时不时把我叫到跟前,讨论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小问题。
虽然问的都是“小沈啊,你看这个零件老卡模是咋回事?”
“小沈,这个加工精度老是波动有什么好办法没?”
,但态度那叫一个和蔼可亲,仿佛我不是个实习工,而是请来的专家顾问。
科室里其他技术员看我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好奇和轻视,变成了探究和一点点……敬畏?尤其是一些老技术员,他们搞不懂我一个年轻小姑娘,没受过正规教育,怎么就能一眼看出他们琢磨半天都找不到北的问题。
我只能继续我的“天才自学少女”
人设,把一切推给“平时爱观察”
、“瞎琢磨”
、“可能有点天赋异禀”
。
反正有两位博士的海量数据库和精准分析做后盾,我每次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虽然核心原理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但不妨碍我听起来像个大师。
久而久之,“技术科那个小沈”
的名声渐渐在车间里传开了。
老师傅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有时甚至会偷偷绕过自己的直属技术员,跑来车间门口“偶遇”
我,压低声音问:“沈工(他们已经开始叫我工了!
),帮俺瞅瞅这台机器咋老是叫唤?”
【震动频率分析:齿轮啮合间隙过大,建议调整至oo5。
】
【润滑油型号错误,粘度太高,建议更换为3号机油。
】
【地脚螺栓松动,产生共振,紧固即可。
】
我就在两位博士的实时翻译下,一本正经地给出“诊断意见”
和“治疗方案”
。
每次都能药到病除。
于是,我成了机械厂的一个奇特存在:编制在技术科,但身影活跃在各车间;职位是实习工,但老师傅们见了都客气地喊一声“沈工”
;拿着十八块五的学徒工资,但解决的都是工程师级别的难题。
当然,我也没忘了“督促”
两位博士继续挖掘这个时代的“财富密码”
。
“古老头,罗冰块,别光顾着修机器啊!
再看看报纸,有没有什么‘科学种田’、‘副业致富’的好项目?最好能让我周末搞一搞,赚点外快!”
我一边“聆听”
着一台冲床的异响,一边在脑子里开会。
【检索中……】罗一鸣立刻响应,【《农民报》近期有讨论庭院经济,建议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
但佐佐你目前居住环境不具备条件。
】
古博士插话:【嘿!
这个!
《科技信息报》中缝有个‘有奖征解’!
市塑料厂征集生产线上的一个技术难题解决方案!
关于什么……注塑成型件缩水率不稳定?奖金五十块!
】
塑料厂?注塑成型?这好像有点纲了?
【数据库中有相关模型。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模具温度、保压压力、冷却时间、材料本身收缩特性。
】罗一鸣已经开始分析,【可以根据他们提供的有限参数,建立一个优化模型,给出参数调整区间……】
“接!
这活接了!”
我一听五十块,眼睛又亮了,“就当练手了!
古老头,你负责把那些术语翻译成我能听懂的人话!
罗冰块,你负责算!”
于是,在接下来几天里,我白天在机械厂“听诊”
机器,晚上就在宿舍里对着两位博士口述、我执笔的“关于改善注塑成型件缩水率不稳定问题的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