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军原先装备的四种标准火炮也缩减为三种。
6磅的1841式火炮在实际训练中很快被淘汰了。
炮兵们发现这种1841炮的最大射程不过1400米,重量却达到了1857的三分之二,而且发射的炮弹却只有后者的一半重。
这样费效比不佳的武器在讲究标准化、经济性的穿越集团里是不受欢迎的。
陆军炮兵很快就所有1841全部淘汰。
现在1857式12磅加农炮成了绝对的炮兵主力装备。
新组建的三个炮兵连,一半人员从炮兵教导队中抽调,一半从步兵中抽调。
以穿越集团的火炮产能来说,装备20个炮兵连也不成问题,但是马匹和受过训练的炮手数量不够,不但只组建了3个连,每个连也只编制了4门火炮――正常应该编制6门炮。
每个连分为三个排。
其中二个排是炮兵排,每排由2门火炮,40人组成。
第三排是“输送排”
,也就是所谓的“代畜输卒”
。
第三排是超过100人的大排,全部由步兵组成,行军的时候用来拉炮。
战斗的时候充当炮兵连的掩护兵力,还可以用来帮助火炮复位、移动,必要的时候还能担任弹药手。
按照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军编制,每个炮兵连至少要编制110匹马,现在用100名士兵来替代,显然输送力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就算全员装备紫电改手推车,一辆手推车的运载量总归是有限的。
张柏林说:如果没有马来运输弹药的话,炮兵连里的“代畜输卒”
还得增加200人。
好在穿越集团有机械化的运输工具。
这次既然是“国战”
就不再吝惜摩托小时了。
企划院临时为每个炮兵连加强了二辆四驱农用车,用来运载最为沉重的弹药――按照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的编制,每门炮要准备200发的炮弹。
农用车加上人力牵引的拿破仑炮,这就是伏波军的野战炮兵连的奇怪装备。
野战炮兵连的12磅拿破仑炮已经经过了机械工业部的部分改进。
原本姜野等人想安装简易的复进装置――对架退炮的炮手来说,火炮发射之后的复位和重新瞄准是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
但是试验了几种方案之后发现材料的太大了。
于是姜野等人只好退而求其次,增加方向机。
拿破仑炮上只有简单的俯仰装置没有方向调节装置。
需要改变射击方向时只能通过搬动炮架来解决。
对于一门重量接近半吨的火炮来说这绝对不是个轻松的工作。
如果有方向机――即使只能做小角度的调整,在实际作战中也会很大的优势。
这个改进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代价是火炮重量有所增加。
为了减轻全炮重。
姜野和车辆厂李赤骑、江牧之合作,开发新的炮架。
“我看我们不用太复古流,全用木架――木材本身强度有限,要保证炮架坚固耐用用料还要厚重。
我记得当时特意用得密度大的硬木。”
江牧之研究了半天炮架,“改用全金属炮架怎么样?这样可以大幅度的减重。”
“轮子还用木轮?”
“暂时就用木轮――我们没有橡胶啊。
不过车轴安装滚珠轴承。
现在连手推车都用了滚珠轴承,没理由我们的炮车反而不用。”
江牧之说,“这样炮车牵引起来轻快得多。”
改进材料之后的炮架即使加上了方向机整个火炮的全重也被控制在半吨之内了。
安装了全新炮架的12磅加农炮随即进行了靶场测试――证明方向机的作用是有效的,但是方向机缺少方向锁定装置,射击的时候身管会在后坐力下产生偏移。
随后又进行了50公里行军测试。
新炮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