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手握大权而不能保全;东汉光武帝的诸位开国功臣,却因为远离权势,生活悠闲,得享荣华富贵。应该将姜皎放归田园,散官、勋官、封爵照旧。”
宋璟建议唐玄宗摒弃姜皎,与姚崇建议唐玄宗摒弃刘幽求等功臣是一脉相承的。功臣、故旧往往自恃功劳,容易张扬跋扈,他们又没有多少治国理政的本领,重用他们弊大于利。
贞晓兕发现,处理功臣问题,是历代开国或政变后新君面临的共同难题。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角度看:
“沉没成本”陷阱(Sunk st Falcy):君主往往因为与功臣有共患难的经历(巨大的情感和历史投入),而难以理性地割舍,即使他们已不再适合新的岗位。这是一种典型的“沉没成本”心理陷阱。
“群体思维”(Groupthk)与信息茧房:功臣集团容易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排斥异己,导致皇帝听到的信息单一化,形成“信息茧房”。
能力-岗位不匹配:创业期需要的胆识、勇力,与守成期需要的管理、经济才能,是两套不同的技能树。许多功臣无法完成这种转型。
宋璟(和姚崇)的建议,核心是推动组织的“更新换代”(anizational Renewal)。他们引导皇帝克服情感依恋,基于“胜任力”模型来重新配置权力资源。诏书中引用东汉光武的例子,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历史叙事疗法”,为皇帝的行为提供了光荣的先例和道德正当性,减轻其心理负担。
贞晓兕发现,当姜皎失势的消息传到鸿胪寺,同僚们议论纷纷,大多感慨皇帝薄情或宋璟严苛。她却看到了更深层的一面。
贞晓兕在与一位较为谈得来的同僚私下交流时,运用现代管理心理学分析道:“此事看似无情,实则是为了‘组织健康’。
任何一个系统,如果既得利益集团(功臣、故旧)长期垄断关键位置,就会堵塞后来者的上升通道,导致精英流失,组织活力下降。这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旧的细胞不及时更替,就会影响整个机体的健康。
宋相此举,正是强制进行‘组织代谢’。而且,他并非简单地贬斥,而是给予了姜皎荣誉性的待遇(散官、勋爵照旧),这符合‘温和渐进式改革’的原则,减少了改革阻力,也体现了人文关怀,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剧,实在是高明。”
贞晓兕进一步想到:“这其实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政治行为。提前将可能尾大不掉的势力温和地边缘化,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激烈冲突。这需要极大的远见和勇气,因为它在短期内会背负‘刻薄’的骂名……但却如此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