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可能,也错过了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短视频,还是《龙族》这样的幻想文学,它们本身都只是工具和载体。
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对待,以及引导者如何介入。
一个在关爱、理解和合理引导下成长的孩子,能够从游戏中学会策略与协作,从短视频中获取知识和见闻,从幻想文学中汲取勇气与共鸣。
而一个缺乏陪伴和正确引导的孩子,即使没有这些,也可能会在其他事物上迷失。
所以,就算禁绝了短视频,禁绝了电子游戏,甚至成功地将《龙族》这类书籍全部清理出孩子的世界,问题的根源依然如同潜藏的暗礁,未曾触动。
那个内心空洞、渴望被关注和理解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就自动变得热爱学习、阳光开朗。
他可能会转向电视里更无营养的节目,可能沉浸在白日梦里更加不可自拔,可能会转向其他的,更令家长们难以接受的爱好……
他们只会变得更加沉默和疏离。
家长们或许能获得一时的、表面上的宁静,仿佛问题已经解决,但孩子精神世界的贫瘠与成长路径的偏离,却可能在这种虚假的平静下悄然加剧。
因为,这一切的源头其实都是家长自己。
孩子变成这样,他们至少要负百分之八十的责任。
但他们依旧不自知。
……
在这些言论甚嚣尘上的时候,华夏书局悄然入场。
如今《龙族》的声誉和命运,与他们的利益紧密相连。
龙族的销量就是他们的业绩,就是某些人晋升的本。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阻人晋升如掘人祖坟。
华夏书局这样的庞然巨物,绝不是区区所谓“抵制不良读物家长联盟”
这种微薄渺小的群体所能抗衡的。
华夏书局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入场,去掐灭这些言论,去捂住这些家长的嘴,是因为他们在下一盘更大的棋。
先,华夏书局先是派出了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人士下场科普。
一位认证为“青少年展心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的专家在知名专栏表文章指出:
“青春期个体寻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归属是核心心理任务。
幻想文学作品常常成为这一过程的‘心理映射场域’。
当孩子沉浸于《龙族》的世界,未必是‘沉迷’,更可能是其在现实学业压力或社交困境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在虚拟世界中寻得了代偿。
简单归咎于书籍,无异于忽视了对孩子真实精神需求的探查与回应。”
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围脖上文:
“许多案例表明,亲子关系质量是预防孩子‘过度沉浸’的关键防火墙。
当沟通渠道畅通,家庭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价值引导时,文学作品更像是丰富心灵的养分而非‘洪水猛兽’。
反之,当家庭互动匮乏、批评指责多于理解共情时,任何有吸引力的课外兴趣都可能演变为亲子冲突的焦点和孩子逃避现实的出口。
核心问题往往在于关系的质量,而非读物本身。”
一位教育学博士在主流媒体撰文,视角更为宏观:
“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某一文化产品,反映了部分家长教育思维的‘外包化’倾向——即期望外部环境绝对‘纯净’以替代自身深入、复杂的教育责任。
健康的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自律能力与媒介素养,使其能够辨别、选择、消化各类信息。
‘堵’永远不如‘疏’,构建孩子内心的‘免疫系统’,远比试图创造一个无菌的‘文化真空’更为根本和有效。”
一位儿童临床心理医生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委婉点明:
“在我的咨询中,很多被家长认为是‘沉迷小说导致问题’的孩子,其深层原因往往是学业挫败感、同伴关系压力或家庭内部张力。
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