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管这些不良读物!”
“我家孩子现在脸上的黑眼圈,简直比大熊猫还大!
不管我们怎么说、怎么劝,他都丝毫听不进去,更没有一点改变!”
……
因为帖子带了周硕的话题,很快就开始大肆扩散,甚至冲上了热搜。
越来越多因为沉迷小说而导致成绩下滑的孩子们的家长,被聚集到一起,他们当中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是因为《龙族》才成绩下滑,有着很多的原因。
但谁让《龙族》现在站在了风尖浪口上呢?
大家当然要联合起来,一起抵制这本“害人不浅”
“不务正业”
的书。
很快,这些家长们就成立了一个名为“抵制不良读物家长联盟”
的微信群,每天都在里面分享各自的焦虑和“斗争经验”
。
许多家长联合起来,搜集了许多案例,在围脖上,不断地扩大影响。
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开始喊话出版社和各大书店,要求下架这些“不良书籍”
。
甚至有激进的家长,喊话文化部,要求他们封杀这部作品。
当然,也有一些理智的人群,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将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一部文学作品是片面且无效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需要进行反思与引导,通过有效的沟通、理解和合理的兴趣疏导,帮助孩子建立自律性与批判思维,而非一味地禁止与打压。
然而这些声音很快就被家长们更大的抵制和抗议声淹没,仿佛投入汹涌江河的小石子,连一丝涟漪都未能激起。
“抵制不良读物家长联盟”
的声势愈浩大。
在《龙族》大卖特卖的同时,对《龙族》的抹黑和抵制,也甚嚣尘上。
……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就像网络游戏刚出现的时候,家长们说它是电子精神鸦片,坑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就像短视频泛滥成灾的时候,家长们又说它扭曲青少年价值观,让孩子们沉溺幻想,脱离现实。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够引导他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用来充实精神世界?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干预,让孩子形成自律观念和强大的自制力?
有没有一种可能,孩子沉迷短视频,大部分都是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因为家长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带精力过剩的孩子,而用手机敷衍他们?是因为自己没能及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现实中往往大部分人,都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
孩子变坏了,孩子成绩下滑了,孩子沉默寡言了……
他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向外归因,去寻找一个可以指责的“替罪羊”
。
是网络游戏的错,是短视频的错,是这本“不务正业”
的《龙族》的错……
仿佛只要禁绝了这些,孩子就能立刻变回那个符合期待的、乖巧优秀的模样。
他们不会去想,当孩子试图分享游戏里获得的成就时,自己是否只是不耐烦地挥手打断:“别玩物丧志!”
?
他们不会去回忆,当孩子渴望去公园、去博物馆时,自己是否总是用一部手机搪塞:“自己去玩,爸爸妈妈忙着呢!”
?
他们更不会察觉,当孩子捧着《龙族》,为路明非的孤独而共鸣时,这或许正是一个绝佳的契机,去倾听孩子内心那些未曾言说的迷茫与困惑,去告诉他:“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我们也可以学着去面对和跨越。”
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的惰性。
将复杂的孩子成长问题,简单归结为外部环境的诱惑,远比审视自身在教育中的缺失、在陪伴上的不足、在沟通上的障碍要容易得多。
他们挥舞着“为你好”
的大旗,却用一刀切的方式,隔绝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