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巴陵。对比而言,上策过于冒险,中策过于保守,侯景现在士气正旺,很可能采取下策,这就看王僧辩的守城能力了,如果他能守得住巴陵,等到侯景粮草耗尽,则必败无疑。
萧绎的分析也算有鼻子有眼,但实际上侯景兼用了他所谓的上策和下策。
侯景在郢州休整了不到十天,之后乘胜西上。宋子仙作为前锋,负责扫平沿江戍垒,任约作为偏师;负责阻击各路支援部队,找机会间道直取江陵;侯景本人带领主力部队水陆俱进,大军号称二十万,江面上联旗千里,遮天蔽日。
四月十九日,侯景大军到达巴陵。
王僧辩下令偃旗息鼓,不露锋芒。
侯景派人到城下询问负责守城的是谁。
王僧辩没隐瞒,如实回答。
侯景接着问王僧辩为啥不投降。
王僧辩说我一家老小都在江陵,实在不敢投降。要不你直接从这里绕过去吧,我保证不打你。
侯景心说你这不是哄小孩呢么,根据确切情报,巴陵城里明明有好几只精锐部队,我绕过去你把我后路断了咋办?
于是侯景派人把刚投降的巴州刺史王珣押到阵前,让王珣劝他的弟弟宜州刺史王琳投降。
王琳见侯景已经知道自己在城里,也就不藏着了,他站在城头指着王珣痛骂:“你奉命讨贼,不能以死报国,还敢来劝降我?你就没有一点儿廉耻之心么?”王琳骂了一通不解恨,取过弓箭对着王珣就射。王珣知道自己这个弟弟嫉恶如仇,真敢下死手,只好一缩头退了回去。
侯景一看没办法,软的不行咱就来硬的呗。我连最难啃的台城都打下来了,还会怕你小小的巴陵不成?他指挥大军把巴陵城四面包围,开始发动强攻。
此时侯景还不知道的是,巴陵即将成为他的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他起兵以来所有的成果,都将因为眼前这座小城而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