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也消散一空。
从本心来,她自然是相信李显穆的。
李显穆给出的理由也让她很是信服,毕竟拆分六部这件事,听起来的确是有利于社稷,她虽然不懂太多政务,但既然是内阁集体的决议,总错不了。
她因为个人原因将内阁提议否决,心中正有些发虚,也来不及细想太多,又听到李显穆打算将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顿时便不再多想。
温声感慨道:“显穆,你这样被历代先帝所重用的忠臣,怎么能因为此事就贬斥呢?
况且此事也并不上错,朝野……”
李显穆听着张太皇太后这番话,心中大定,知道自己的背水一战,算是赌对了。
他再次提声,满脸郑重,“太皇太后。
此策令朝野间必然沸腾,断人前路如杀人父母,此策一旦执行,所断之人,又何止一个,只要朝廷上不出一个最终的决议,所有人都会永远惶惶不可终日。
正如利刃出鞘,不见血便不回鞘!
如今这把刀斩向了六部五寺,若是要收回,便只有献祭足够分量的人,数遍朝廷上下,唯有微臣是那个人。”
李显穆再次加重了进言的强度,他一要斩断太皇太后让别人背锅的幼稚想法,二要告诉太皇太后,这件事不可能被糊弄过去。
她必须在两者间选一个。
“汉朝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斩晁错,使七国进退失据,如今太皇太后贬斥微臣,必然可以向诸部示好,一场可能会使朝野沸腾的大事,便消弭于无形之中!”
李显穆这番话罢,张太皇太后已然是心中一团乱麻,汉景帝斩晁错,虽然从政治上是一步妙棋,让叛乱的七国失去了大义,争取到了诸如梁国等亲近朝廷的诸侯王国。
但史书上、以及后世历史上,汉景帝可是被骂了一千多年,他刻薄寡恩,张太皇太后,可不想到那样的地步。
况且这可是李显穆!
她如今最信任的大臣,她怎么可能因为这么一件事,这么一个错,就把她贬斥了呢?
真要是把李显穆贬斥,她怕是吃饭睡觉都不安生,大明天下社稷,会不会就此崩塌?
她根本就不敢赌!
况且,她虽然不想让六部五寺动乱,可同样不想让内阁失势,若是真的因为这件事,将内阁首辅李显穆贬斥,那内阁必然大大失权,照样是局势大变,同样会动荡。
无数繁杂的思绪让张太皇太后一时有些乱,这似乎根本就是一个死局,一切的根源就是内阁呈报的这封奏章。
这是张太皇太后掌权后,第一次遇到如此棘手之事,对朝堂上的争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远不是当初在后宫所见的那样简单。
想明白这一点,张太皇太后就知道,她更不能让李显穆离开朝廷,句不好听的,如今李显穆才是皇权更大的庇佑。
当初宣宗皇帝去她宫中拜见、用膳时,盛赞过李显穆,“有老师在,外朝参儿子的大臣都少了一大半,当真是儿子的御前坚。”
岂不是正如同现在吗?
外朝那些风风雨雨之所以飘不进宫中,不就是因为有李显穆在前面冲锋陷阵,若是让李显穆离开,那可就要自己应付那些人。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太皇太后不必犹豫了,微臣既然有错,到这般下场,乃是咎由自取!
为大明社稷、朝廷安定,臣不悔!”
思绪本就渐渐明朗的太皇太后耳边传来了李显穆的最后一句话,宛如瞬间被击中灵魂,所有的疑虑瞬间被抛去,眼中重新恢复了明亮。
她带着一丝迟疑,却转瞬间散去,指着李显穆呈递上的奏章,郑重道:“显穆,内阁这份奏章上的政策计划,你再给予讲解一番。”
“啊?”
一直都在等着观察着太皇太后的李显穆,装出一丝适时的迷茫,而后瞬间露出“惊讶”之色,“回太皇太后,这项政策,内阁
